[color=LimeGreen][color=Maroon][color=Navy][color=Teal][color=Brown][color=Beige][color=Blue][color=Purple][color=Orange][color=Green]编者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确保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关键在于各级党委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强领导。中共
大同市委以理论破题的勇气,实践求真的责任,着眼“有章、有为、有情”提高地方党委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能力,立意高远,思维超前,措施有力,《不断加强地方党委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能力》一文被《求是》杂志社主办的《红旗文稿》2007年第2期刊发。今日本报特全文转发。[/color][/color][/color][/color][/color][/color][/color][/color][/color][/color]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近年来,
大同市委从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入手,注重发挥地方党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一、坚持“有章”促和谐,努力形成党内自身和谐的机制
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党内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和基层党组织中不和谐的因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尽管原因多方面,但一些地方“党不管党”,抓党建精力不够、制度不严、方法不科学是一个重要原因。“无章则难和,无序则不谐”,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党的日常工作规范化,从制度上为促进党内和谐提供保证。为此,大同市委结合本市实际,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党内工作机制,收到了一定成效。
(一)建立健全市县乡党委班子运行制度,从领导核心层面形成促进党内和谐的机制。一是实施领导分工负责制,促进班子内部的民主和谐。地方党委换届后,市县委全部实行常委分工不交叉,明确了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要求班子成员既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又相互联系,密切配合,避免了工作中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有效增强了班子成员的责任心,促进了班子内部的和谐。二是扩大常委会、全委会职能,提高民主决策水平。市委取消了书记办公会,重要事项由常委会、全委会决定。特别是在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以及大额度资金的使用方面,都由全委会表决,充分体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党委定期研究党建工作例会制度,从议事决策层面形成促进党内工作和谐的机制。以定期研究党建工作为切入点,在内容、时间、程序、方式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制定严格规定,使定期研究党建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切实增强了各级党委“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不称职”的意识,解决了一些党组织对党的自身建设重视不够,投入精力不足,不能持之以恒的问题,确保党委经常性研究党建工作的要求得以落实。
(三)建立健全市县乡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制度,从执行落实层面形成促进党内和谐的机制。明确党建工作目标管理的具体内容、工作程序和操作方法,科学制定党建工作目标及其考核办法,在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目标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注重把目标管理结果作为干部升降去留以及奖励晋级的重要依据,通过科学的目标管理制度,强化市、县、乡三级党委坚持不懈抓党建的责任意识,确保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四)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党员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从方式方法层面形成促进党内和谐的机制。联系点制度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做到“三贴近、三探索”,即贴近群众,研究探索密切党群、服务群众的渠道和方法;贴近党员,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途径和载体;贴近基层党组织,研究探索加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的思路和措施。
二、坚持“有为”促和谐,努力追求基层党组织构建和谐的实效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建有效的载体,实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为此,大同市委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岗位党员的工作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八项主题实践活动”,不仅为广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长期进行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创新了载体,而且为促进和谐、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
一是以创建服务型党政机关为目标,在市直机关开展了“四看四比”活动,即在全省看位次、比实绩,在全市看大局、比创新,在单位看团结、比作风,在基层看服务、比形象。二是以创建创业型领导班子为目标,在县区开展了“树四观创真绩”活动,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端正为政动机;树立新型人才观,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树立牢固的群众观,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争创一流业绩。这两项活动的开展,为加强县区和市直机关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是以创建有为型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为目标,在农村开展了“四争一树”活动,即争做市场经济领路人,争做科技推广带头人,争做文化教育热心人,争做生态建设创业人,树立新时期农村干部和党员新形象。四是以创建创新型企业为目标,在市属国有企业中开展了“四好三比”活动,即领导班子做到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党员比创新、比贡献、比形象。五是以创建和谐型社区为目标,在社区开展了“创四优做表率”活动,即党员要在创建资源优化的社区、服务优质的社区、环境优美的社区、秩序优良的社区中作表率。六是以创建满意型学校为目标,在市属学校领导班子中开展了“四建两创”活动,即建设开放型、创新型、团结型、廉洁型领导班子,创建学生、家长、教职员工、社会满意的学校,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七是以创建服务型医院为目标,在市属医院领导班子中开展了“五建一创”活动,即建设学习型、改革型、创业型、服务型、廉洁型领导班子,创建人民满意医院。八是以创建优秀党员队伍为目标,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定标争优”活动,要求每个党员提炼概括出既符合《党章》和中央要求,又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不同群体特征、符合行业实际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年度目标,自身对照检查,组织定期监督考核,从而使广大党员有了统一思想的工具,政治进步的标准,工作努力的方向,年度考核的依据和日常行为的准则,促使广大党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争先创优,建功立业。
三、坚持“有情”促和谐,努力扩大党内和谐成果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最终要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付诸“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践。为此,大同市委从健全制度、改进作风、注重实践着力,努力把党内和谐的实践转化为社会和谐的成果。
(一)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注重把党内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广大群众长期得利益的成果,以群众满意作为核心价值取向,逐步形成了坚持为群众办实事、持续使群众得实惠、长期为群众谋发展的制度和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党员深入基层活动日制度,重大事项听证会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二)夯实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几年来,我们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抓手,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农村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有效解决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近5年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万多件;以创建和谐社区为目标,扩大社区党组织的工作覆盖面,按照“一社区一支部”的目标,合理设置社区党组织,做到社区建到哪里,党组织设到哪里,服务延伸到哪里,积极引导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在创建资源优化、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秩序优良的和谐社区中作表率。推进“科技、文教、卫生、法律”四进社区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有技能特长的党员成立家政服务、家电维修、法律援助、医疗救助等志愿者队伍,为广大群众提供义务服务3万多人次。
(三)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质量和水平。为了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今年年初,市委又在党政机关中开展了效能建设,全面推行了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办负责制、责任追究制、政务公示制、公开评议制、窗口部门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规范工作程序,严明工作纪律,强化监督检查,全面提高了各级机关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提供群众生产生活的保障。各级党组织坚持把群众冷暖放在首位,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近5年来,全市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3.56万个,安置下岗职工6.71万人,其中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劳动岗位安置“4050”人员6700人。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17.6 6万城市人口享受了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完善了农村特困人口救助体系,32.6万农民实现了稳定脱贫;增加了社会福利、慈善机构,福利院收养人数达到900人。
实践证明,党内和谐既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核心引领因素。抓好党内和谐建设,是地方党委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更是一个地方整个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示范,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积极探索,不断努力。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不断加强地方党委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能力https://www.sxdt.com.cn/show-9-11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