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戏剧史

 2018-06-07 14:40:25  来源:新大同  编辑:大宝  关注热度:

  大同地区剧坛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之后,建置了云中、雁门、代郡,并且号召臣民穿“胡人”服装,学习骑马射箭。每次出征得胜还朝和狩猎获物荣归之后,均要举行庆功宴会,并且雇用“优人”跳舞演唱,这些“优人”就是最初的演技人员。后来,庄稼丰收了或者家中有婚丧嫁娶之事,也要请“优人”跳舞演唱,这种跳舞演唱便可说成是大同的雏形戏剧。这种雏形戏剧经过历代不断发展和充实提高,如今,在大同地区遗留下来“赛赛”和“喜乐”两个剧种。“赛赛”是个只用锣鼓伴奏,单说不唱的吟诵式表演艺术,它来源于“跑鬼”,适宜在广场演出。扮演角色有真武、判官、探司、说文、角角鬼、头鬼、二鬼、三鬼、四鬼、五鬼、旱魔、毛女甲、毛女乙,共计13名角色。
 

       
        古代的大同,战争频繁,自然灾害很多,人们十分渴望和平,渴望安居乐业。因此,经常请优人跳舞唱歌、杀牛宰羊祭祀天神,以祈天神保佑尘寰和平共处、风调雨顺、逢凶化吉、合家欢乐,人们将这种祭祀活动称之为“跑鬼”。后来,“跑鬼”经过发展壮大,才演变成为“赛赛”和“喜乐”。“赛赛”所用乐器为大锣、大鼓、大镲、铙钹,后来又加进了小锣、吊锣等,扮演角色比“跑鬼”丰富得多,并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其代表剧目有《调鬼》、《斩旱魃》、《三英战吕布》、《关云长单刀赴会》、《陈州放粮》、《出幽州》等。如今“赛赛”这个古老剧种仍然活跃在应县西关、南关、寇寨以及阳高县鳌石村等地。“喜乐”的表演过程有:请神、殷五仁杀叛、观坛、开财门、祭门五大部分。喜乐的表演艺术以唱为主,舞蹈为辅,乐器有扇鼓、四块瓦、筷子、莲花落子。其表演活动大部分都在庭院或屋内,表演角色一般为二至三人,男为丑角,女为旦角,演唱时多为独唱、对唱、伴唱、伴舞。
  中唐时期,道教盛行全国。传入大同之后,先以说唱形式活动于民间,形成晋北道情。它以宣传道教思想为宗旨,其演唱内容多是超凡脱俗的神道故事,这种说唱形式的雏形戏剧经过发展壮大,充实提高后,沿袭至今成为右玉道情、大同道情和神池道情。


 
  元代,“杂剧”无比盛行,据《中国戏曲》记载:“元代‘杂剧’是北方的产物,它的活动中心在大都(北京)、山西一带。”古城大同曾经是北魏京都、辽金陪都、元代重镇,人口众多,商业发达,为北方各族人民交流的中心,当然元杂剧也很盛行。当时在都司街口的关帝庙有座戏台,于元朝泰定年间曾受到敕封。正如清朝乾隆年间《大同府志》记载:“关帝庙在鼓楼东街,创建无考。元泰定年间,敕将封号,紫石小碣,今不存。明景泰、嘉靖、隆庆间,相继增修。”由此可以推想,庙的创建是在元朝“泰定”以前,作为酬神、祭祀的关帝庙戏台,当然也创建于元朝“泰定”以前,所以可以说,在元朝“泰定”以前,大同地区已经有戏曲班社的演出活动。在此期间,大同还涌现一个戏剧作家。据元朝钟嗣成著《录鬼簿》中记载:元朝初期曾有个元杂剧作家吴昌龄乃西京大同人氏。他先从屯田事业,后任安徽省知州官职,于延佑年间从事杂剧创作。主要作品有《西天取经》、《鬼子母揭钵记》、《辰勾月》等11个剧本。《西天取经》描述唐朝玄奘和尚到印度取经故事,为明代吴承恩著《西游记》奠定了良好基础;《鬼子母揭钵记》取材于大同善化寺鬼子母神在释迦佛的普渡下。改邪归正,皈依佛门的故事;《辰勾月》又称《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描述道教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神通广大画符驱邪故事。这三个剧本后来一直在历代舞台上久演不衰,《西天取经》已经家喻户晓;《鬼子母揭钵记》改编为《目连救母》成为传统神话剧;《辰勾月》改编成《吕洞宾三戏牡丹》,很受观众欢迎。


 
  明朝洪武二十九年修建代王府。与此同时,在皇城街内也建筑了一座戏台,当时称“代王府戏台”。它坐北向南,与一般戏台方位不同,虽经后来多次重修,仍与元代戏台有相似之处,这就说明当时代王府内经常有戏曲班社演出活动。
  清朝乾隆年间,山陕梆子已初步形成,在北京也登上大雅之堂。当时从吴太初著《燕兰小谱》所举在京花部四十四名旦角分析,包括当时大小班社十二部,演员籍贯来自全国十二省二十七县,说明花部(当时对昆曲以外的剧种称呼)演员是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同班社的同一演员,可以掌握几个剧种的演唱艺术。当时山西蒲州的薛四儿、太原的张莲官均被誉为“西旦”中的佼佼名伶。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梆子戏在忻州、大同一带普遍成立班社,延请蒲剧、晋剧艺人在十冬腊月垛箱之后前来教戏。这些班社则必须请蒲州、同州教师,舞台上也必须念“蒲白”,以保持梆子戏发源地的艺术风格。据《中国戏剧史讲座》记载:“如果以清代初年的‘秦优新声,有各乱弹者’这一较早记载作为根据,并参照邻近陕西的四川梆子(称秦腔)为乱弹这一事实来看,陕西梆子应当发源甚早,其次是山西梆子。特别是蒲州梆子(今称蒲剧),旧日蒲州人习唱梆子,必须先学西安话,然后以陕西音唱戏,这就可以说明蒲州梆子是来自陕西(此指旧日秦腔。若今之西安梆子,已有了变化)。


 
        蒲州梆子在山西称为南路梆子,称太原梆子为中路梆子(今名晋剧),而以代州梆子为北路梆子。这就是说,山西梆子的发展状况,是由南而北。根据各路地区的语音和所结合的民歌土调以及说唱故事的鼓词之类,随地发生变化。比方中路的太原梆子,因和当地的秧歌调有所参合,便和南路的蒲州梆子显有不同;而北路的代州梆子则国另有结合,也与中路梆子相异。北路梆子到了张家口,成为‘口梆子’;河北梆子即口梆子,但因河北原有老调梆子和大油梆子,相互结合之后,又和口梆子有所不同了。”根据上述记载可以看出,作为大同地区发源的北路梆子与蒲剧、晋剧的亲缘关系了。清代光绪年间,晋剧名旦侯俊山(十三旦)于每年冬天垛箱之后便来大同地区教戏,大同、浑源、灵丘等地已大量建立正式营业演出的戏曲班社。据传说,当时有个绰号“三灰堆”的在北街三道营坊经营一座茶园,设有戏班和底包(配角及龙套角色),还经常邀请外地的晋剧、京剧、河北梆子等戏曲班社来同演出。当时演出的京剧艺人姚德宝饰演关云。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https://www.sxdt.com.cn/show-37-16181-1.html

哆哒一下您儿此刻滴心情:

栏目推荐

刚刚,《哪吒2》冲进全球票房前10!破120.51亿超过《狮子王》!

刚刚,《哪吒2》冲进全球票房前10!破120.51亿超...

2月17日,据灯塔专业版数据,《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已超过票房120 51亿的《狮子王》,冲进全球影史票房前10!更多

2025-02-17 16:55:26
大同:3天累计32762人 同比增长12.55%

大同:3天累计32762人 同比增长12.55%

大同:3天累计32762人 同比增长12 55%!春节假期 云冈石窟景区非遗游持续火出圈随着首个非遗版春节的到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再次成为各旅游预订平台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携程平台发布...更多

2025-02-17 16:34:23
云冈石窟|第1、2窟暂停开放公告

云冈石窟|第1、2窟暂停开放公告

云冈研究院拟开展第1、2窟洞窟考古调查工作。为保证游客与文物安全,经研究决定,于2月11日起对第1、2窟采取临时封闭措施,待工作完成后恢复开放。更多

2025-02-17 16:33:34
大同老字号,新增6家!

大同老字号,新增6家!

经企业申报、商务部门初审、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第二批“大同老字号”认定出炉,我市6家企业的字号(商标)榜上有名。更多

2025-02-17 16:31:21

“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在深圳...

2024年12月14日—2025年3月23日,由大同市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洛阳博物馆、呼伦贝尔博物院、深圳市南山博物馆联合策划的“...更多

2024-12-21 08:41:10

重启!云冈石窟第6窟和第12窟重新对外开放!

从云冈研究院传来消息,云冈石窟第6窟、第12窟在经过精心维护和修缮后,于12月16日重新对外开放。更多

2024-12-21 08:31:42

购在大同!让游客把大同美好记忆带回家

漫步大同古城,古老的街巷展现出现代生活与历史文韵碰撞出的新火花,让游客欣然感受老街的潮流新玩法。陈醋店的招牌产品是老...更多

2024-12-05 10:54:49

活动预告 | 致敬一座城——回望百年 光影留存...

此次阅读分享活动,刘晋川老师将根据时间脉络,以大同城墙老照片为切入点,讲述近百年来大同城墙的沧桑巨变,通过其拍摄的影...更多

2024-12-05 10:48:23

从大同古城到中国院子:一座城的“活化之路”

  (该图片来源:网络)    芒种时节,年逾七旬的上海人老陈和三五好友在其四合院中央以茶会友,体味古人的闲情雅致。这...更多

2024-06-25 11:16:21

“古都文化行 书香润万家”赠书活动暨大同市作...

5月30日,大同市作家协会、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编委会、灵丘县文联、灵丘县作家协会组织作家会员赴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灵丘博...更多

2024-06-02 18: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