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野五记 文|石囡

 2012-05-30 19:03:00  来源:石囡  编辑:同小新  关注热度:

  雪野五记

  文|石囡
 


 

  

  一、从窗外跳进来的雪野

  一九九六年,我刚到雁北师院中文系读书时,骄傲得很,“文艺范”十足,但就是不加入文学社。自以为文学是寂寞的事情,社团活动只算末流。我这个讨厌的调调,反倒使我十分显眼。当时学校有雪野文学社和高原风文学社两个文学社团,我被邀请着参加了好几次文学社的沙龙活动,每次都坐在最后面,不发一言。一次,时任高原风文学社社长宋彩文问我,你要加入哪个社?我说,我哪个都不加,只是客卿。老宋呵呵一笑:闲云野鹤,挺好。他比我大两届,诗佳,画工,我们成了“忘年”之交,常互相以文相赠。

  是年国庆夜,风雨交加,停电,教学楼空无一人。我一个人坐在教室后排,点着蜡烛写诗,享受颠簸时光中的平静。雨狂风骤中,忽然有人疯狂敲窗,一看,是两条大汉,怀里抱着两大摞文件,被淋得狼狈不堪。我便开窗放他们跳进来。这二人,正是雪野文学社社长樊新龙、主编王一云。当晚,他们正去油印雪野文学社社刊,就是他们怀里抱着的,险些被恶雨毁掉的《绿岛》。我有一些感动,还有一些患难与共的意思。他们看着我掌灯码字的怪相,我看着他们落汤鸡似的惨状,彼此抚掌大笑。

  因为这次缘分,我便加入雪野文学社,彼此熟悉起来。樊新龙是《雁北师院报》二版学生编辑,时有整版文化报道,由他主笔。王一云身长八尺,形如丑石,五台乡音,诗却写得极好。我现在能记诵的,尚有“在暮云四合的码头……哥哥哟,我怀念那花好月圆的传说”等句。

  我先前害怕社团活动影响我的创作,但事实恰恰相反。加入雪野文学社后,我貌似找到了写东西的突破口,诗歌先后在《星星》诗刊和《大学生》发表,编辑还加了短评。社长樊新龙有意培养我,多次带我去《雁北师院报》,我成了学生记者。不久,顶替赵永宏,当了院报四版学生编辑。大二时,我又担任了雪野文学社第十二任社长。九八年初,我将雪野文学社简介和社员作品投给《大学生》,受到编辑青睐,雪野文学社也荣登一九九八年第一期《大学生》“全国高校文学社团擂台”大展。

  二、戏里戏外话古阳

  要说雪野,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古阳(古卫东)老师,雪野文学社顾问。

  古阳老师是一个传奇,他时任外语系讲师,同时精音律,擅朗诵,诗文俱不俗。在校园里流传最广的故事,是古阳老师的“诗歌朗诵音乐会专场”,据说,能容一百五十人的阶梯教室,挤了二三百粉丝,还踩坏了很多桌椅板凳,最后古阳老师不得不陪偿学校损失。诗歌和音乐的魔力可见一斑。可惜我进校太迟,没能亲眼得见当时盛况。

  我与古阳老师算是有缘。九六年第一次参加雪野文学社沙龙,古阳老师抱着一把吉他,用比罗大佑的嗓音还要浑厚狂野的声音,弹唱校园民谣《人在他乡》。歌词是雪野文学社第九任主编于立强所作,作曲呢,自然是古阳。虽时隔多年,这首歌我仍能吟唱,唱出来的,也是古阳风格:“这样的道路要通向何方,人间是否也有天堂;当黑暗堆积与光明对抗,纯粹的水该澎湃还是落荒……”

  九六年冬,我参加学校纪念“一二•九”话剧比赛,剧本是同学们集体创作的《向警予》,我演反一号。戏没演过,排练的时候乱七八糟好像过家家。不得已,找到古阳老师,请他当导演。如何改剧本,如何走台步,如何在话剧腔调中突出矛盾冲突,经古阳老师一指点,一通百通。古阳老师亲自给我化妆,将我变成凶狠阴暗的反动军阀。当晚演出,我获得“最佳男主角”奖。这岂非是雁北师院的“奥斯卡”乎?实际上,功在古阳老师。

  1996.一二九话剧大赛《向警予》剧照 石囡饰反动军阀

  《向警予》剧组和古阳老师合影

  此后,我成古阳老师座上常客。某晚,别人都已入睡,我在古老师卧榻之畔赖着不走,听古老师朗诵《白毛女》片段和舒婷的诗歌《也许》,第一次感知到好的朗诵会让人全身的毛孔张开,有鬼魅般的力量。当然,我最高兴的,是古阳老师将我的诗歌作品《兄弟》在他主持的电台节目中亲自朗诵,当时也颇为得意了一番。

  后来,古阳老师考取研究生,就读离去当日,我闯入古老师宿舍。满地狼藉,四壁萧然,门外墙壁上古老师的格言仍在:生命有限,人生苦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我有些伤感,说,古老师,咱们合个影吧。古老师爽朗大笑,将来咱们相见有日,倒是我这件衬衫,你就见不上了。来来来,我给你拍照,你跟我的衬衣合个影。在那个初夏,单身宿舍晾衣绳上的一件衬衣,和不知道什么表情的我,被印在一张相纸上,成了某段时光最后的绝响。

  与古阳老师衬衣合影

  三、与刘湛秋侃文艺

  一九九九年五月,曾主编《诗刊》十余年的诗人刘湛秋来同,聂还贵(现省文联副主席、大同市文联主席)陪同。一起陪同的还有我市文化界名人、雪野文学社创始人樊善云、冯桢,《大同晚报》记者、雪野文学社第九任社长黑桠,以及诗人高寒等人。

  石囡、黑桠、刘湛秋、聂还贵

  因为陪同者大都是雪野文学社前辈,我这个小诗人自然也忝列其中。其时我尚未毕业,在《大同日报》跟着冯桢主任实习,也算是带着采访的任务去的。关于刘湛秋,我是很有兴趣的。因为我通读过顾城的《英儿》,对这位与英儿有过情感纠葛的诗人也有点了解。但毕竟不是娱记,我们见面谈的是诗歌、小说。

  当时刘湛秋62岁,穿蓝色牛仔裤,头发蓬松如火,眼神荡漾如水,看起来只是四十出头的样子。这怕是标准的诗人气质?相谈甚欢,不久就聊到雪野文学社。刘湛秋和聂主席提议,让雪野文学社的年轻人们也来会会。我便联系当时的社团负责人朱凯、杨灵巧等,组织了一些社员,前去一起搞了一个沙龙座谈。刘湛秋很健谈,和朱凯、杨灵巧等社团负责人聊了很多,关于文学创作、关于诗歌的“轻松的风格”,对雪野文学社更给了很高评价。刘湛秋为雪野题词:“在雪野上闪光的是一颗颗纯洁、美丽、年轻的心灵。祝雪野文学社健康成长。”意犹未尽的他,现场用俄语为大家演唱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001《诗刊》原执行主编刘湛秋题词

  时至今日,刘湛秋的歌喉、诗歌,与异域的郊外夜晚交织在一起,成为雪野人记忆中的一道风景。简短的聚会后,我们得到的不仅是一些寄语,一些谈资,更多的是一种诱惑。那种文学本身带给生命的,看不见的光。之后,我写了一篇访谈《与刘湛秋侃文艺》,分别刊登在《大同日报•晨刊》和《雁北师院报》。

  诗人黑桠所写的《来去匆匆大同行》则刊登在1999年5月9日的《大同晚报》。

  四、老于的客厅

  上世纪最末的几个年头,雁北师院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沙龙场所,那就是“老于的客厅”。老于的客厅,是他的办公室兼宿舍,大而寒酸得很,但比起“林徽因的客厅”来说,境界似乎也不为逊色。

  老于,诨名老狗,曾用笔名井底蛙、鲁言,官方名于立强,雪野文学社第九任主编。老于是文学人,却也拉二胡,好京戏、书法、国画涂鸦,雁北师院话剧演艺圈著名反角、文艺晚会非著名导演。如果问起当时的学子,来学校之后认识的第一个人是谁,答案不出意外都会是:于立强。老于九七年毕业后留校,作为雪野前辈、院报编辑老师,他如同学院的文学北斗,文青们都“众星拱之”。而他的“客厅”,自然成了文青们的聚会之处。

  白天,“老于的客厅”属于公务。从晚六点钟下班开始,就有文学爱好者三三两两前来做客。蹭饭者,有之;专来听《二泉映月》者,有之;谈诗者,不绝如缕。至于整晚赖着不走谈文学社社务的,也不是没有。比如我。那时常来老于客厅的,有雪野文学社各届骨干杨红义、王一云、樊新龙、赵永宏、杨俊芳、柴海军、朱凯、贾治国、杨灵巧等,也有雪野友人宋彩文、纪晓平、高红、王延波、郭晓璐等,算得上都是师院文学界的风云人物。文人雅集,可吟诗、作画,可争论、谈笑,有时笙管齐下,有时相对默默,尽享光阴美好。我发表在《山西青年》的诗作《四月在深处》,就是在老于的客厅写就。

  老于的客厅

  我主持雪野社务那一年,举办了两次诗文大赛。一次是“南国雪杯”新生诗文大赛(关于这“南国”二字,其实驴唇不对马嘴,只是为了套上活动赞助者南餐厅的一个“南”字,最后搞得不伦不类),一次是与高原风文艺社联办“校园诗人”杯诗歌大赛和文艺演出。大赛组稿后,筛选、评稿也都在老于的客厅。评稿时,校外的评委,比如报社的黑桠、市委宣传部的张恒、民歌诗人任小杰等,也会应邀前来,算得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校园诗人”一等奖,古阳老师颁奖

  后来,“老于的客厅”迁至单工楼215,沙龙盛况依旧。直到老于考研深造,世纪末的沙龙才成为绝响。很久以后的2012年,作家侯建臣、黑牙、老于和我组建了一个小说创作组,取名“215会所”,也算是对那一段时光的追念。

  时隔近二十年,远在运城的老社长杨红义发来一首诗:“开门的是石囡,他说/天气糟透了……”让我想起当年老于的客厅的,那一道文学出入的门。

  五、编辑部的故事

  一九九六年冬,雪野文学社社长樊新龙第一次带我走进《雁北师院报》编辑部。末后问我:感觉怎么样?我那时自我膨胀的厉害,只淡淡地说:像个集贸市场。怎么会有这样的比喻呢?或许是我在蒙昧少年,对文字编辑这种繁琐工作的夸张表达。但我不久就喜欢上了这个“集贸市场”,而且,在院报编辑部学到的东西,让我受用终身。

  我接触编辑部不久,就开始编院报四版“文艺副刊”。当时的院报,几乎是文学社的交流阵地。院报一版学生编辑侯彦红,是雪野文学社第十一任副主编。二版学生编辑,是雪野第十三任主编贾治国。三版老师编辑,是雪野第九任主编于立强,学生编辑是第十三任社长朱凯。四版学生编辑,连续三任由雪野文学社社长担任。这也许是雪野文学社与雁北师院报扯不断的缘分。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雪野文学社社员的实力。

  雪野,在文瀛

  李太荣老师主编院报,力主创新。他在报纸编辑印刷领域,率先冲破落后的铅字印刷,引进维思电脑排版,亲自操作,培训新人。我们运气好,赶上了早班车,亲身接受了李老师的报纸编辑培训。锻炼久了,一张报纸多大块儿放多少文字,看一眼就能说个差不多。编辑们一起探讨编辑思路、设置专栏、专版。于是,就有了于立强老师开创的专版“校园生活”。也有了每年全国高校报刊评比中的一等奖、二等奖……

  发生在这里的传奇故事不少,最为传奇的是“八步诗”。某次,版面基本排好后尚余一豆腐块空白,需要主题诗歌作品填补。但付印在即,组稿已经来不及。于立强见状,踱步、止步、沉吟,马上执笔写下凝练诗句,让人大开眼界。老于说曹植七步成诗,我不敢自比曹植,所以只能算“八步诗”。

  编辑部合影

  文学社是沙里淘金,编辑部是琢玉成器。从雪野文学社和院报编辑部走出的,很多成为省、各地市报社的骨干,比如《山西日报》财贸部副主任郑凤岐,大同日报周特刊主编樊善云,大同日报文化周刊主任冯桢,运城日报要闻部主任杨红义,大同日报编辑赵永宏等。各地作协、诗协骨干更是不可胜记。桃李天下,名实相副。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https://www.sxdt.com.cn/show-14-17914-1.html

哆哒一下您儿此刻滴心情:

栏目推荐

从大同古城到中国院子:一座城的“活化之路”

从大同古城到中国院子:一座城的“活化之路”

  (该图片来源:网络)    芒种时节,年逾七旬的上海人老陈和三五好友在其四合院中央以茶会友,体味古人的闲情雅致。这是他在大同居住的第三个年头,宜居的气候和厚重的文化,让他决定...更多

2024-06-25 11:16:21
“古都文化行 书香润万家”赠书活动暨大同市作协创作基地挂牌仪式在灵丘举行

“古都文化行 书香润万家”赠书活动暨大同市作...

5月30日,大同市作家协会、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编委会、灵丘县文联、灵丘县作家协会组织作家会员赴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灵丘博物馆、黑龙河村民俗博物馆、北洋小学、水乡小院文学艺术创作基地...更多

2024-06-02 18:04:50
活动预告 ▎“4•23世界读书日”诵读展演活动

活动预告 ▎“4•23世界读书日”诵读展演活动

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广大市民读者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素养,推进书香大同的建设,打造文化大同、文明大同、微笑大同新名片,特举办浸润书香 ...更多

2024-04-22 19:05:52
大同的九龙奋月铜火锅曾经为国礼,你造吗?

大同的九龙奋月铜火锅曾经为国礼,你造吗?

  九条飞龙栩栩如生在一片金色的云光里盘旋,祥云环绕在周身上下,龙首昂扬抬头望月,龙身摆动连续相随,此情此景,让人不由惊叹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    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些巧夺天...更多

2016-07-04 09:56:00

大同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文旅融合精品项目

非遗手工、汉服租赁、个人艺术、木制马车……走进大同古城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一个个富有历史气息的文化符号扑面而来。更多

2024-04-11 11:08:39

大同云冈国际机场,正式获批!

大同云冈国际机场,正式获批! 更多

2024-03-07 23:24:11

杨俊芳 | 《夜幕将至》:纠结的乡愁与现代文明...

在第6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包揽“费穆荣誉最佳影片”“迷影选择荣誉”“桐叶荣誉”三项殊荣的电影《夜幕将至》已定档于1月12日...更多

2024-01-05 11:58:58

文化大同的美丽图景—《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

《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堪称是现象级的,媒体将其称为“大同文化宝典”;文史学者要进认为,《古都·大同文化...更多

2024-01-05 11:56:16

《古都·大同文化 系列丛书》正式发布

历史的回响,千年的印记。17日上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大同知名文化人士崔银主编的《古都·大同文化 系列丛书》首...更多

2023-12-19 20:37:18

活动预告丨12月2日平城讲坛:《梦里穿行 情铸诗...

讲座主题《梦里穿行 情铸诗心》一个梦境,点燃了诗的灵魂。心的悸动,跳跃成《溪月清吟》,情的驿动,凝固在字里行间。真诚...更多

2023-11-30 17: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