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乡野 一个有根的人
沉痛悼念王保忠老师
作者:胡维青
今天上午惊闻保忠老师不幸离世的消息,我不胜悲戚和深感痛惜。
一
前天上午得知王保忠病危的消息,我和曾强老师下午即赶往太原去看望王保忠。在山大一院神经内科的病房里,我们见到了王保忠。他当时已经陷入昏迷之中,靠呼吸机来维持呼吸。王保忠已经骨瘦如柴,看不出原来的模样了。他微闭着双眼,但面部和祥自然,没有一点的痛苦。虽然得知保忠时日不长悲痛万分,但心里也有了一丝的安慰。昨天早上得知保忠老师病情有所好转,有了一点的意识,因过节原因我和曾强老师便返回了
大同。天妒英才,谁知今天上午就得知保忠老师辞世的消息,生命原来是如此的脆弱。惜天不假年,保忠老师今年52周岁,英年早逝!
二
王保忠出生在
大同县一个普通农民之家,十岁就失去了父亲,兄妹几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挫折,同时塑造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厚道、耿直、同情底层农民的情怀。1994年走上文学创作这路后,王保忠便以书写乡村底层小人物而一举成名。先后获第三届赵树理文学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提名、《小说月报》第十四届百花奖、全国首届郭澄清农村题村短篇小说奖、剑南文艺奖等。王保忠成了国内的一线作家,也成为了家乡的名人,但王他为人却十分低调,不喜张扬,自称野者,山乡村野也!
在任大同县文联主席期间,他创办《火山文化》纯文学刊物,弘扬当地火山文化,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周边县区以及大同市区的文学青年。大同县火山文化有着厚重的底蕴和历史积淀,《火山文化》虽是县级刊物,却受到了市里以及省里有关领导的关注和支持。随着小说集《甘家洼风景》《张树的最后生活》、散文集《家住火山下》的出版,王保忠成为了家乡的文化名人,他的《火山文化》也成为了家乡的形象和名片,就像他故乡门前那一座座老火山,在家乡人民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不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也培养出许多农民作家,如安江、吴学军等,改变了无数青年的命运也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三
我也是因《火山文化》和王保忠结缘的。
大约十多年前,在曾强老师的提携影响下,我也爱上了写小说,试着写了几篇,但无处发表,最后曾老师推荐我投稿到《火山文化》试试,没想到没多久就发表了。记得当时我非常激动。《火山文化》不仅档次高,更重要的是,主编是著名作家王保忠。过了没多久,王保忠邀请我到大同县参加青年作家座谈会,还让我发了言,在众多文学青年面前,我显得非常紧张,也不知讲了些什么,如今早已忘记了,但王保忠的样子至今记忆犹新。他穿着新潮、但却和气、慈祥,虽然不善言谈,但却没有一点名家的架子。能抽烟,爱喝酒,和兄弟朋友们喝酒,更是不喝倒不罢休!
四
2012年王保忠调到山西省作协任《山西作家》主编,我们见面的机会少了很多,但2013年我便到省城太原陪读,我又成了王保忠办公室的常客。每次见到我,他都非常地高兴,忙着给我沏茶倒水,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舍不得抽的好烟招待我,问我一些家乡的事。他很关心家乡的人和事,念念不忘,由其是大同作家的一些事,《山西作家自述》《山西文学年度作品选》等凡有大同作家入选的,他总会一一整理好,托我带回大同交他们。初到省城,一时也买不起房子,王保忠在单位附近租了套旧楼房。加上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我感觉他压力很大,所以我去的很勤,几乎一周一次,因为每次见到我,他总是谈笑风生,烟也是一根接着一根,别说压力了,手中的编辑的活也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记得每次见到王保忠老师,他总会给我讲些小说创作技巧、小说理念及风格等等,还给我推荐了阅读书单。他手中的书,也会送给我,我每次去时,已经整理好放在了那里,他估计我可能又快来了,也许是盼着我去。在我的文学成长之路,王保忠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还推荐我加入了省作协会员。我的散文《乡村电影》被《散文海外版》选登后,他半夜给我发微信,鼓励我好好写,这只是个开头,他一直关注我的成长,我心情感激,永远怀念王保忠老师!
当我离开太原时,和王保忠见面的机会少了很多,但每次到太原时,总会到他单位小坐一会。他总会和我聊一些的他的“年度计划”,比如今年出几本书,写几篇小说,更多的是他走黄河的一些故事。他自己开车沿黄河采访,住在农民的家里,在农民家里吃饭。他说晋北已经走完了,《晋地乡村调查》也基本完成,他下一个目标是要沿着黄河往兰州方向走,要写长篇纪实文学《天下黄河》。他聊到自己的计划时,总是很激动,看来他的行走很有收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否则,他那来的前行的动力。正如他自己所言,除了捡回几行农耕文化的脚印,还寻找到了一些结实的有生命力的东西。
当谈到自己正在创作《陪母亲回乡》时,他神情一下失落了不少。因调到省城太原工作,王保忠陪母亲的时间越来越少,他常常感到自责。王保忠是出了名的孝子,过时过节总回来陪母亲一起过,母亲生病时,也不离左右。听说他母亲去世后,他因病也没有回来,他是承受着多大的心里压力和内心的煎熬。他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接受的。
五
去年我去过太原几次,都没有见到王保忠,单位人说他走黄河时摔伤了腿,今年又查出腰椎不太好,行动不便。我准备到家中看望他时,门房大爷说,王保忠不在这儿租房住了,已经买上了新房,离这儿远着呢,好像在富力城那儿。我也只能作罢,带了几件小礼物,也只好放在门房里,让门房大爷见到他到单位时,交给他。
从那以后就没有他的消息,打过几次电话,也关机。前天得知他病重的消息,才知道他在大同市五医院住院,因病情加重,才转院到山大一院。他在大同住了多久,不太清楚,但大同的朋友们无人知晓,王保忠怕给朋友们添麻烦,怕朋友们去看望他,更多是怕朋友们破费。省城医院应该比大同的医院好一些,但王保忠选择在大同的医院住院治疗,最后我从他的一段采访中读懂了他的用意:“故乡对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寄托着我们成长的记忆,家族的历史和梦想,所以它已不再是地理和物质意义的村庄,更是安放心灵的地方。2015年,我回到自己的故乡,虽然只有短暂的几天,但所有的记忆都被激活了,那是一种深刻的震撼。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很幸福,我终于明白我是一个有根的人。回到乡村,应该从回到故乡开始。”
我虽然见了王保忠老师最后一面,心里略感安慰,但更多的是惋惜和伤痛,我和王保忠相交也就十多年,但却终生难忘!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保忠老师,您安息吧!
六
国内很多著名作家评论他的作品机智、幽默、诙谐,语言生动质朴,故事有趣、耐读,但我认为他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作家,内心奔涌着可贵的平民情怀。他写农村底层的小作物,他写留守农民,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写打工农民的生活遭遇、精神遭遇,如《张树的最后生活》、他写乡村的没落,在现代化浪潮中逝去的村庄,如《甘家洼风景》,他最近几年走黄河,关注的也是农村生活现状,他就是要为他们存史立传。他的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扎根百姓、深入生活,呈现农耕文明在当代社会中的尴尬处境,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终究会占据一席之地。
王保忠永远心怀乡野,他说,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我始终站在乡村的这边。”
2018年9月22日深夜初稿
王保忠,男,1966年出生于大同县。曾在《人民文学》《十月》《北京文学》、《青年文学》、《佛山文艺》、《小说界》、《文学界》、《黄河》、《山西文学》、《芒种》等国内重要期刊发表小说、散文、纪实文学等30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转载或译介到国外。著有长篇小说《甘家洼风景》《银狐塬》、《男人四十》等,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张树的最后生活》《我 们为什么没有爱情》等;散文、随笔集《家住火山下》等10余部。曾获第三届赵树理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第五届赵树理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第十四届百花文学奖、《黄河》优秀小说奖、《山西文学》优秀作家奖。2010年被授予“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作家》执行主编,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四个一批人才”。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胡维青:心怀乡野 一个有根的人——王保忠https://www.sxdt.com.cn/show-14-172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