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
大同人,但我比
大同人更了解大同。我不是大同人,但我比大同人更热爱大同,因为大同有太多让我热爱的理由。
1
2006年我硕士毕业,分配到大同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工作,我满怀信心地踏上了这片未开垦的沃土。因为我知道大同是山西最具美术考古价值的地方,是中国美术史甚至世界美术史需要浓笔重墨书写的一部分,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已经成为全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华严寺、善化寺辽金建筑群保存完好,其建筑、雕塑、壁画享誉海内外,以它无可比拟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北魏的都城在喘息、地下的千年文物说不定哪一天就会金雷乍响出现在世人面前,司马金龙墓漆画、兵马俑、柱础、棺椁哪一件不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宋绍祖墓的文物更是向我们展示着一个活生生的北魏时代。辽金西都文化圈的应县木塔、灵丘觉山寺舍利塔、朔州崇福寺、繁峙岩山寺这些千年古刹正等着我们去释读,九边锁钥的大同更是龙腾虎跃,九座龙壁使大同这块风水宝地灼灼生辉。多尔衮的屠城,也无法让我们忽略这座宝城的辉煌历史,战争的硝烟和血腥的屠杀已经过去,让我们重新揭开历史的尘土去解读这座千年的古城。
这就是我深爱着的大同,这就是我要一生去解读的大同,我要让更多的人和我一样了解和深爱这片艺术的天堂,宗教的圣地。
从2004年至今,我的脚上沾满了这个城市的历史记忆,从北魏到辽金,从辽金到明清,从云冈石窟到华严寺,从鹿野苑到御河边,从舍利街到清远街,从平城坊到北魏明堂,从城墙到雁塔,从鼓楼到九龙壁,从关帝庙到清真寺,从雁门关到杀虎口,从金沙滩到西京道,从觉山寺到应县木塔,从慈云寺到云林寺、永安寺……我每天都在穿越,努力地把古城从一千六百年的尘土里一点一点唤醒。
我已数不清自己到底走了多少路,这些寺庙去过多少次,这些年里我不在课堂上就在寺庙里,不在画室就在图书馆。这是我的使命和幸福人生。我要及时地把我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因为我不是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不是为了拿代课费而讲课,我要告诉大家这个古城在苏醒,我要唤醒城市的记忆,这是我的使命,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杨俊芳与导师张明远在华严寺考察辽代彩塑
2008年,耿彦波来大同任市长,大同迎来了它历史上第四个辉煌期。2009年,古城保护与修复研究会主任安大均在网上看到了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大同华严寺壁画研究》,致电山大找我,没想到我已回同工作。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能为古城的保护与修复贡献我的绵薄之力是我的幸福,安主任第一次见面就鼓励了我并答应给我提供深入研究的相关资料,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激动呢?有全国知名学者来同考察和开研讨会,安主任都会及时通知我,这使我有机会了解研究大同的最新学术前沿,并使我的历史观有了新的提高,从站在大同的高度研究大同,转变为站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视野中研究大同。
殷宪先生的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我们研究大同,但是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大同什么也好,把所有的光芒和赞誉主观地加在大同头上,这样反而不好,要有理有据,不能信口雌黄地一好百好”,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捏造历史,而是为了更真实地揭开历史的本来面貌。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丁明夷老师更是给了我无私的指导,为我的论文提出诸多建设性的意见,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全集·宗教美术》的主编金维诺先生的博士生戴晓云更是和我成了至交,在我当她助手的过程中向她学到了特别多的东西,以至于她在前往哈佛访问之前仍不忘向我推荐诸多研究书目。我感谢所有帮助我使我不断进步的老师和同仁,我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更多的成绩,为古城的复兴做得更多一些。
2
2011年7月初,我从天镇第四次考察慈云寺回同,接到卢文勇院长的一个电话,让我赶快到系里有事商量。没顾得上喝一口水我就一步并作两步地往系里赶。到了院长办公室程乃莲教授和几位教研室主任都已到场,卢院长开门见山地说张滃局长打电话过来希望推荐一位画家能画一张1m×6m、主要画建筑物的画。我是教研室主任里最年轻的,其中好多位都是我大学时的老师,所以我每次都保持沉默先聆听几位老师的发言。一说到6米大家都面面相觑,这时系里最德高望重的程乃莲教授推荐了我,卢院长说:这是市里领导要求画的,报酬不会太高,但答应给点材料费,杨俊芳你什么意见?我笑着说:你们觉得我行我就试试,给不给报酬无所谓,反正没人给钱也天天画画呢!
就这样我接了这个当时并不清楚具体情况的任务,后来和张滃局长、孙国宝局长通电话才知道要为云冈石窟数字博物馆绘制一张一堵墙那么大的反映云冈石窟雕凿背景的北魏都城画卷。后来跟云冈石窟博物馆展厅设计的负责人具体联系才知道这堵墙有3米高,7米宽。这对于我来说可真是个挑战,以前画过最大的画也就是2米左右,而且我是油画和美术史专业,这么大的墙画油画少说也得一年半载,可是负责人说耿市长要求9月份云冈旅游节开幕前必须完成,而且还得预留出十余天的裱画时间。也就是说我的作画时间最多不超过一个月。没学过画画的可能对这个时间没有什么概念,但是学美术的人都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经过初步的构思我决定用国画来表现,这是唯一可能完成任务的方法了,而且根本没有返工的时间。7张六尺整宣,而且是命题作画,是历史风俗画,不是由画家自由发挥的即兴之作。好在我这么多年都在大同的历史记忆中穿梭,加之近年来在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跟随殷宪先生学习,对北魏都城有所了解,作画之前我又向殷宪先生请教,往来于天津大同进行化疗的殷宪先生在病榻上通过网络和电话对我进行了指导,这种大家风范和学者精神使我感动万分,我一定要竭尽全力完成这个使命。
接下来的一个月是闭门不出、起早贪黑的一月,我将所有暑假的活动全部取消。为了使我不受干扰安心作画,每天一大早吃过早饭母亲就会领着不足五岁的儿子到校园里,中午也在外面吃饭,直到天黑前才回来,灰头土脸的儿子一进门就问:“妈妈画完了没有,我和姥姥可以回来了吗?”母亲会一进门换了鞋就赶快给我倒杯水来,试探地说:“画了一天了,歇会儿吧。”正在作画的我有时仍然不能停下笔来,儿子特别想到我跟前来看看我到底在画什么,可是母亲会拉住儿子说:“别到妈妈跟前影响妈妈画画,万一扯了妈妈会发疯的。”儿子就踮起脚站在书房门口不住地向里面看,直到我停下笔来卷起画纸,儿子才会欢欣雀跃地跑到我身边捏着我的耳朵不停地亲我。
一个月里,我像闭关了一样,没有出门,手机也只有早晚收笔不画时才开。7张6尺整宣在一天天变得饱满而完整。由于纸大,我就铺在地上画,即使这样,地下最多才能铺三张,所以在展出以前在自己家我都没有看过整幅的效果。2011年8月10日,云冈石窟博物馆的负责人就等不及了,反复催促,这篇魏都长卷也已接近了尾声,8月中旬我顺利完成了我35年来最大的一张画1.85m×6.75m,画心托裱完是2m×7m。也是云冈石窟博物馆最大的一张。
我知道大同有许多画家比我画得好,有许多考古学者和历史学者比我更了解北魏平城,但是我尽力了。我把我知道的北魏平城以直观的形象展现给了大家,这不是真实的北魏平城,这是一把了解北魏平城的钥匙。
“魏都长卷”要求表现出平城的俯瞰全貌,所以建筑物是整幅画的重要表现内容。界画是中国古代以表现建筑物为主的画种,比较工致。明清以来,文人水墨画占画坛主流,界画和壁画都为文人画家视为画事之末流。因而以建筑物为表现内容的作品流传较少并逐渐衰微,唯有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略作参考,但时代背景和建筑物的样式都大相径庭。北魏平城是游牧民族在中原的边缘缔造的都城,比中原汉民族的都城具备更多元的特点,在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方面尤为突出,是一种农商并重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在画面上大家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种融合。
画法上采用了兼工带写,山川树木采用写意,人物和建筑物比较工致一些,整体设色除皇城外以浅绛为主,皇城则采用了金碧辉煌的纯色,以体现帝都的巍峨辉煌。在透视上整体使用中心对称式的焦点透视,但又不时因需要将中国的散点透视应用其中。整幅画的艺术特点将许多画种的特点糅合在里边,西画的透视、油画的写实、国画的意境、工笔的细致、写意的况味、界画的严谨、壁画的庞大都有。
全画由7张六尺整宣组成,由东至西即由右向左依次是白登冬雪、鲜卑南迁、御河春色、六街九衢、巍巍帝都、西宫禅音、鹿苑秋色、云冈绝唱八部分组成,将拓跋鲜卑从寒冷的大兴安岭南迁,以马上民族的优势挥军南下,一路披靡,定都平城的历史线索穿插其间。平城的宫城、寺院、明堂、内城、郭城是北魏都城的代表,北魏的里坊制度和寺院经济,也是拓跋鲜卑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贡献。画中又通过车马人物将游牧民族擅长狩猎,以毡房、帐房为共同居住形式的游牧和农耕相结合的生活方式表现了出来,这正是北魏平城时期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最后以鹿苑秋高猎骑和云冈绝唱为终点,将北魏迁都洛阳前在平城创造的辉煌画上了一个千古传颂的省略号。
并附《咏魏都》题跋一首:
千里冰峰雪花掩,万骑骅骝踏前川。桃花红处春水暖,绿杨荫里无农闲。
巍巍京都瞳瞳日,千家万户远名传。太和盛世逢少主,浩浩荡荡去无还。
中原一梦了无继,空留灵岩话当年。百年盛世尘烟寂,万身石佛今古谈。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杨俊芳:我与《魏都》长卷https://www.sxdt.com.cn/show-14-157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