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林赛及夫人吴琪给
大同市图书馆长城文献资料研究中心赠送《威廉:我的长城生活》
2018年12月12日,英国作家、摄影师、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会长、长城宣传与保护专家威廉·林赛先生及夫人吴琪女士将威廉·林赛先生2014年出版的《威廉:我的长城生活》一书赠送
大同市图书馆长城文献资料研究中心收藏。大同市图书馆回赠其收藏证书以示感谢。
三十年前,一个英国人,怀着对“伟大城墙”的崇敬之心,不远万里来到彼时半开放半封闭的中国(经常躲避公安人员的追捕),从嘉峪关,沿长城一线徒步横穿七省市自治区,最终到达山海关。他叫威廉·林赛,当时的威廉,是爱上长城的威廉。
三十年间,这个英国人,抱着对“伟大城墙”的爱怜之心,在研究长城历史,著书立说之余,提出“山野之约”,呼吁保护长城环境,组建国际长城之友协会,做野长城清道夫,清理驴友、摄影师留在野长城上的垃圾。此时的威廉,不再是一个人,他组建了家庭,结识了中外志同好友,团结了道合伙伴,他是研究、保护长城的林赛一家人的大家长。
《威廉:我的长城生活》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跟着威廉走长城》的姊妹之作,阅读本书,走近一位西方人与长城的浪漫史。本书得到陈丹青的倾情推荐
作家兼摄影师威廉·林赛1976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地质地理专业。1987年,他独自一人步行考察了长城全线,从嘉峪关到山海关行程2470千米。从1990年起他在中国定居,专门从事长城学研究、长城现场考察、长城文化景观保护等工作。2001年,威廉·林赛创立了国际长城之友协会,该协会与北京市文物局和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等机构合作,开展长城保护项目。
威廉·林赛27年如一日,始终满怀激情地从事长城研究和保护工作,其中有1800天用于长城的现场考察(包括中国境外的长城考察)。他出版过若干部以长城为主题的著作,其中包括《独步长城》《万里长城——亚洲的形象》《万里长城百年回望》《万里长城百题问答》(英文版)《两个威廉与长城的故事》等。2010年,林赛作为节目主持人为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了《跟着威廉走长城》的纪录片。
因为林赛在长城保护和促进中英友好方面所做的贡献,1998年他荣获中国国务院颁发的“友谊奖章”,2006年荣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陛下颁发的“大英帝国勋章”,2008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长城“友谊奖牌”。
威廉·林赛与妻子吴琪和两个儿子(杰米·林赛和汤米·林赛)长期居住在中国北京。
1.《独步长城》节选
2.奇遇吴琪
3.在西安当英语老师
4.野长城
5.“骑兵”
6.重返长安之旅
7.金秋时节
8.深藏不露的九眼楼
9.“装备佬”
10.再见,新华社
11.我是国际长城之友
12.“两个威廉与长城的故事”背后的故事
13.二十年后老朋友重逢
14.做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纪录片《跟着威廉走长城》的主持人
节选:
我的工作是做特稿版,上午10点半开始工作,一直干到下午四五点钟。斯科特做头版,从傍晚一直干到后半夜。我们能否到达居庸关然后赶回城里,先洗一个澡,再在10点半钟赶回办公室?我们决定尝试一把。
凌晨4点半,斯科特来到我们家,培根(熏肉)和鸡蛋饼已经做好,我们就着咖啡狼吞虎咽地吃完。
5点钟准时蹬车出发。天气凉爽、怡静。我们骑速飞快,七点不到就已经来到南口。我们沿着铁路骑行,用低速挡,顺着山路盘旋而上,连续不断地蹬踏。我们腰酸背痛,挥汗如雨。但我们决心一定要骑到居庸关,然后按时返回报社。
快到居庸关时,我们惊奇地看到了长城,在高山上蜿蜒向上。那是重修的长城。我告诉斯科特1987年10月我是怎样从这儿的山上下来的,一段破损的长城悬挂在悬崖上。那时这里留下的长城段落不多,更不可能顺着长城攀援几百米。当我们离重修的长城越近,更多的细节又浮现在脑海里。我住在长城边的农民家里。他们刚刚摘完苹果,还添置了一台电视机。就是这台电视机让我成了大忙人。这是当时村里唯一的一台电视机。所有的村民都来这家看电视,但他们看到我,觉得我这个英国佬比电视里的孙猴子还搞笑。
虽然这里离北京只有70千米,但这些人却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看过一个外国人。
斯科特建议我们以后做一次农家寻访,但是在当下我们只能赶路。下了车,我在前带路,顺着石板上的车辙印来到了刻满铭文的居庸关云台。斯科特被云台里雕刻着的各种云纹图案和佛教纹饰震撼了。那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奇妙时刻,它提醒我们来这里的缘故:就是因为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在我们面前是700年前的铭文和浮雕。我们欣赏着、触摸着这些古代文物。这里是云台,是居庸关最精华的部分,是在蒙古人统治北京时期的元代修建的佛教建筑。斯科特对云台下边的石板上由木车轮磨出的车辙印着了迷。
我们开始蹬车下山返城。下坡时速度接近50千米每小时,直冲到平路上。全程只在若干处歇了几分钟,吃几块饼干了事。我们回家冲了个澡,在上午10点10分狂风般地冲入报社,手里拿着培根鸡蛋饼准时走进新闻室。
这段时间,又有一位骑行者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他叫布瑞斯。他是新来报社的美国专家。这会儿他看见我刚从外边跑步进来,就问我有关几个专家对健身特着迷,疯狂地骑行到长城的事。我说:“嗨,那就是斯科特和我。我叫威尔,你好!”周末前,布瑞斯自己也买了一辆“骑兵”,加入到我们的骑行队伍。
每次从长城往返骑行回来,布瑞斯也总是兴致勃勃地准时踏进新闻室,这时大多数人刚刚起床不久。
我们爱上了骑行,每次骑到长城都给我们以新的激励。我们调整了骑行路线,从昌平城的李自成雕像骑向十三陵,经过石牌坊、下马碑,穿过大红门,沿着神道,、绕过各个皇帝陵墓。我们甚至和那些陵墓的门卫聊天,在里面随便闲逛。我们总是不仅仅欣赏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且对我们近距离看到的文物还爱护有加。
穿过十三陵后,山路变得陡峭崎岖,而且都是连续不断的弯路。向上骑行极度困难,后背、腿脚全都紧绷、呼哧带喘。下坡又极其刺激,高速冲刺时需要全神贯注以防不测。重要的是在山顶垭口,有一段长城横贯东西。我们逐步跟随长城方向向东骑行,不久就到了一个地方,在这里长城和一条南北向的公路交汇。仔细研究地图,好像这条路是从北京城安定门起始,一路向北到达延庆的四海镇。
下一个周末我们就计划沿着那条路骑行,那条路现在叫安四路。它穿过平原,穿过京密引水渠,然后进入一个风景优美的山谷。路况很好,空旷的林荫道,有25千米长,一直通到山区小路。周围是植被茂密的群山,核桃树、栗子树和柿子树在蓝天掩映下异常美丽。
那年10月我们进行第一次的周末夜间骑行。在周六中午我们首先到达黄花城长城。登山之前先饱餐一顿。那时我们的大餐就是鸡蛋炒西红柿、豆腐烧白菜和虎皮尖椒。我们沿着土路奋力骑行,最后山路实在太陡,只好推着车走。我们的背包又大又重,装着笨重的露营装备,但是,我们从来不带帐篷,更愿意只用睡袋和防潮垫。我们也没有野营炉子,只带着冷餐,像金枪鱼罐头、葱油饼干、西红柿、黄瓜,这些就是我们每天所谓的高能量食品,日后也成为我们的标准食谱。每次骑行我们都能干掉好几斤这样的美味,又绿色健康又充满能量。
接下来我们寻找停放自行车的场地,这里没有农家,所以我们把山地车藏在草丛里,用刀砍一些树枝盖上。做完这些事已经下午了,我们把所需的装备装进背包里,开始找寻上长城的山路。
山上小路密布,但有只有几条小路直通到山顶。
寻路成了一门艺术。尤其是对蹬了5个小时山地车的双腿来说,爬山使用不同的肌肉部位。我们浑身疲惫,饥渴难忍,但是一登上长城就全然忘却劳累。不管我们以前来过多少次,每次回到这里都觉得有新的非同寻常的感受。
我们通常把背包放下,在附近找找合适的地方,以便傍晚和清晨拍照片。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到黄花城东边的长城的情景。刚进到第一个楼子里,我们发现了一个刻满碑文的巨大石碑。它不在原位,而且体积巨大,感觉震撼。石碑大约有500千克重。
我用非常有限的中文告诉斯科特和布瑞斯,这块石碑是隆庆三年(1569)所刻。楼子里光线昏暗,位置也不适合拍照。我们没一个人懂得如何拓碑,更没有气力把石碑挪动一寸。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威廉·林赛及夫人吴琪给大同市图书馆长城文献资料研究中心赠书https://www.sxdt.com.cn/show-12-177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