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 · 云岗——陈云岗雕塑艺术作品集
陈云岗 著
云冈石窟研究院 编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8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日前,由凤凰传媒出版的大型画册《陈云岗雕塑艺术作品集》出版发行。该集系著名雕塑家陈云岗先生收录作品最多、艺术创作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个人专辑。该书为8开布面精装,共计400余页,书重17斤。编辑体例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以“形塑纪年”为单元,每10年一个板块,依次编排;同时又对作者比较集中的公共区域案例作品予以收录;并且对大部分作品的小稿单独作为一个板块附后;另外也首度将作品目录做了梳理。画册后又按撰写时序附录了他人对作者的评价文章……总之,该画册系作者目前最为完备的作品集。作者不仅收录了诸多的代表性作品,也收录了一些早期的作品,是一部窥探作者艺术轨迹的全息之集。
应“雕塑头条”平台之邀,经作者推荐,现将该作品集的钱绍武先生的序言、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先生的评论文章以及作者的“后记”并部分书影予以推送,以示祝贺!
序 言
关于陈云岗的雕塑
文 / 钱绍武
在第九届全国美展时见到了一件名为《大江东去》的雕塑,苏东坡的像。当时就令我惊讶。作者对苏轼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他不仅对“大江东去”的气势有了总体把握 , 而且找到了特殊的雕塑语言。他已打破了“写实主义”的局限,他把动势、衣纹、波浪巧妙地融而为一,集中体现了“顺乎自然,一泻千里”的意蕴。同时也是对苏轼豪迈不羁的个性的尽情歌颂。
使我惊喜的还不仅是这件作品的成功,而是看到了我们祖国的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这就是摆脱了对客观事物的照抄和模仿,充分自由地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他是在解释、宣扬、阐明他所体会到的妙处。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表面“反映”。因此,他用的是中国画中“皴法”的原则,而不是“三大面,五大调子”。这个“皴法”是客观事物的特色和主观意蕴的融合,是“山川即我,我即山川”,我与山川已“神遇而迹化”。我以为在当前的中国雕塑界是个大突跛。他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这的确是“既是古代,又有现代感。既是具象的又有抽象因素,这是开辟了一条新路”( 这是吴冠中先生在肯定一件雕塑作品时所说的话 )。我认为用来肯定云岗的雕塑才是恰当的。
我能补充的只能是说,他使中国的优秀传统得到了发扬,同时又很好地吸收了世界艺术的好经验。接着,在去年的北京国际雕塑艺术公园中,他又拿出了《高山流水》这座大型雕塑。他对这种“皴法”原则运用得更加大胆和熟练了。伯牙、钟子期两个历史传统人物完全融在“高山流水”的意蕴之中,一种高逸绝俗、遗世独立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我们意识到一个卓然不群的独特语言已自立于天地之间了。我没来得及参观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所以没见到他的《中国老子》。但是我可肯定他一定又会有新的“突破”。我为云岗这种才华和胆识而欢呼!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一日
评 论 文 章
略谈陈云岗
文 / 张焯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
初次听说陈云岗的名字,大约是在八年前,当时云冈石窟环境治理工程落幕,
大同市政府为
大同古城改造和御东新区建设方酣。为了打造“中国雕塑之都”……陈云岗先生作为主要受邀人之一,参与了整体策划,并制作了东城墙外历史人物石雕和梁思成、林徽因铜像等。
正式结识陈云岗老师,是在2016年夏天,他由大同的朋友生陪同再游云冈。陈老师那天蓝衬衣、红马甲,显得很精神,仿佛也很欣慰,那是一种对熟悉景物表现出的亲切感。我们一起聊了很多,从他父亲陈天先生早年在克孜尔、云冈观摩写生为他取名“云岗” 、到后来他为两个儿子冠名“敦煌”、“龙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大同一家书店两次回购自己的《中国古典雕塑的文化方位》,到近年来应耿彦波市长之邀,为大同古城复兴效力。其中,最令我惦念的是陈老先生的临摹笔记,那是云冈院史馆缺略的时代记忆。
在参观刚刚改设的云冈美术馆时,我向陈老师通报了云冈大景区多元文化发展的思路,特别是两座美术馆和一处写生基地的建设。并顺嘴将了他一军:“陈老师,您既名云岗,佛无戏言,就得为云冈做贡献。”他竟点头说道:“让我考虑考虑。”不久,他真的又来大同,同意将自己百余件精品雕塑借寄云冈美术馆。接下去的筹展往来,令我对陈云岗的认识逐步加深。
一是知识广博、作风严谨。与陈老师闲聊,可以感受到他的知识面宽阔,古今中外犹如数典。谈创作,更是细致入微:老庄哲学,孔孟之道,魏晋风度,大唐气势,宋儒情怀,几乎他塑造的每位历史人物都是穷索典籍后的心声成像。令我这个学中国古代史的颇为感佩。最近四、五年,我突然喜欢上了美术,经常结交一些艺术界人士,但所遇知识渊博者盖寡。现在如果让我品评艺匠,我会说:天资很重要,但读书更关键;信马由缰者可为“小家”,厚积薄发者方堪“大家”。
二是性格耿直、真诚大方。陈老师祖籍江苏邳州,但在天津、咸阳长大,后来一直任教西安美院。西北人的豪放直爽与深沉大气,是他的天性。年轻时对学院派的批评,锋芒太露;中年后的从心所欲,硕果累累;知天命以来的社会责任感驱使,笔耕不倦。我读过他一篇论中国城市雕塑的文章,语言犀利,针砭时弊,情真意切,如吼秦腔。那是一名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宣言。当然,陈老师谈艺术创作的文字更多,他厌恶平庸,反对抄袭,鄙视投机,鼓励刻苦,提倡创新,追求独特与不同凡响。主张“艺术永远应该是个人心灵立场的发言!”要求青年学生勇于实践,所谓“出水再看两腿泥”。
总之,云岗老师的才情人格,早已得到了国内艺术界的认可。这里,我只是想说:交友如此,毕生有幸!
张焯
二〇一八年夏至日
作 者 后 记
后 记
文 / 陈云岗
陈云岗与云冈石窟是有机缘的;而且是一种大机缘!机缘巧合,由云冈石窟研究院邀请了我拿一些作品借到这里来做一个小小的展示馆,并为此而编一本册子,于是便有了这本画册。
编一本册子是一件工程浩繁的事情。自有此动议以后,我便全力以赴地陷入了一场“灾难”之中。几十年来,作品多多,但不同时期不同想法,类型、风格手法也大不相同,尤其是许多作品已经佚散或毁失,而仅仅存留质量不佳的黑白照片;有的则又找出已有残缺的作品小稿而重新拍照……总之,弊帚自珍,总是看到其中的“优点”以及联想到其耗费在背后的年华与时光而尽量纳入,这可能又造成了这本册子的不足。真是矛盾!
在此之前,我是先后分别出版过两本“册子”的,相对重要的作品都有收录。但这次相较于前两本,本次主要做了一些补“前”续“后”的工作,即适当补充了一些前两本画册之前与之后时期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给自己数十年来的作品排个队,自省一下,看看不同时段的创作冲动中有哪些在下一个时段中又有了变化与坚持。这又显出了这本册子的有趣之处。中国绝大多数的雕塑家都基本是“两张面孔”,一个是“艺术家”的,一个是承接社会任务的雕塑家的,这二者很难统一。因为服务对象不同。所以,能够放进作品集中的作品往往尽量是艺术质量上看得过去的东西,但也仅可能是一部分的东西。尽管雕塑家在兼顾二者方面大多做过平衡的努力。本人也不例外。在漫长的几十年的“泥水”生涯中,好好坏坏地做了一些东西,真正满意的不多。而能令更多人满意的就更少了。所以,这个集中所收也仅仅是“部分”而已。
关于作品的时间,尤其是早期的作品,所标注的时间仅具有参考意义,根本无法准确;尽管查阅了某些作品的参展、获奖证书的时间,但那也不是创作的时间。而随着数码相机的出现,为梳理时间带来了方便。为其准确,诸多作品就尽量找到泥塑完成的时间,并以此为准确的创作时间。
关于作品的尺度也存在变量,有的存有不同规格、不同时间做的同一件作品;而有的又是从小稿到大稿历经数年的过程的产物……于是,基本上只能选其所选、记其所记了。而置于后面的作品目录也只是一部分作品的目录,这是要特别交待的。
本集中的“序”是钱绍武前辈于 2003 年应邀所撰,虽然在我之前的作品集中已经作为序言使用过,但因为他与我家父陈天的同窗之谊深厚并且是为我这个晚辈写下评论的第一人,所以在本集中仍然用钱绍武先生的文字作序。
十几年来,陆续有学者朋友为本人撰写过颇具誉美之词的评论文章,今次集在这里予以一谢!
在这里,还要集中感谢一些师友及学生。首先感谢曾任大同市领导的耿彦波先生、安大均先生,以及云冈石窟研究院的张焯院长,是他们的热情相邀,使我先后获得了用作品为大同市城建工作做了一些微薄的贡献;在我的单位领导方面,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先生是我数十年艺术活动的见证者与领导者,他给予了我长期的支持与鼓励;在长期创作活动中要感谢夫人佟玉洁女士的大力支持;在朋友层面,这个册子中的许多照片是由西安美院的摄影师王进先生拍摄的,这需要永远致谢!尤其是雕塑家项金国、于世宏二位老兄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 大同云冈石窟的毛志喜先生也给予了支持;在整理作品、编辑画册、设计文宣资料等方面,我的一些学生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努力与帮助!他们是:王斌、杨锐、王洪汀、郭继锋、许坤、马小峰、贾谊潮、寇志远、项祎 ( 图片后期 ) 等 , 以及文创企业的杨光、王伍等。当然还有为此次结集出版工作付出努力的所有人士。也在此一并致谢!
总之,做雕塑的人是辛苦的,编一本画册是非常辛苦的!
二〇一八年四月廿二日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云冈 · 云岗——陈云岗雕塑艺术作品集》系目前收录作品最多的作品集https://www.sxdt.com.cn/show-12-176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