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州塞考
高海泉
在今
大同市左云县有一段从长城岭村至宁鲁堡的东汉长城,经笔者今年在长城岭村调查了解,此段长城是在战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其夯层6至13厘米不等,由此笔者联想到了战国的赵长城――武州塞。
提起武州塞,目前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武州塞在哪里?它就在今山西省
大同市迤西一带的左云县境内。《中国长城志》引《冀州图》云:“武周山在郡西北,东西数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武州县故城在左云县南。秦长城即在此处,称武州塞”。大同名中医高鼎臣民国《左云乡土志》说:“武州塞东起今大同西10公里的武州山口,中途经左云,西南至洪涛山之西首骆山。塞内筑三城,南塞城位于首骆山下,即偏关北百余里的太羅城;中塞城在洪涛山中大峪山之西(今左云县西南30公里东古城东);北塞城在洪涛山之尾,武州山中涧(今云冈堡)。三城相距皆不及百公里,以中塞城为总辖。”“武州塞在战国时属雁门郡。它是中国北部较早的边塞之一,是对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和西汉一朝有突出贡献的边塞”,①过去史书上多有记载。为什么要研究武州塞呢?因为武州塞就是秦汉长城的前身,揭开它的身世之谜。一些长城史学上的难题就会迎韧而解。
一、武州塞的历史地位
《辽史·地理志》西京道载:“赵惠文王置武州塞”。当时置武州塞的目是防止楼烦骑兵的偷袭和楼赵两国人民之间的随意走动或私自商贸。武州塞后为秦始皇长城所利用,但目前并未受到专家的重视和认可。专家甚至说“秦始皇万里长城是连接秦、赵、燕三国长城并加以修缮而成是不对的。始皇万里长城完全利用了秦昭襄王长城;既没有利用赵肃侯北长城,也没有利用赵武灵王长城,而是于上述两道赵长城中间另选新线;利用了燕昭王长城从怀来、延庆至河北隆化一段,然后向北、又向东、向南一直修到朝鲜境内古碣石”②。笔者认为,那是专家忽略了武州塞的存在。在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十一月,缮治河上塞时,武州塞得到过一次修葺,因此汉也利用了这段武州长城。后在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秋,陈豨在代国反。刘邦亲率大军至邯郸进讨陈豨。燕王卢绾亦率兵自东北攻打陈豨。后卢绾暗结陈豨和匈奴,被人密告刘邦。刘邦认为卢绾造反,遂于十二年(前195年)三月,“周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屠军柳,破绾军上兰,复击绾军沮阳,追至长城……”③《史记·正义》说,此长城为“马邑长城”。马邑在今朔州,与左云一山之隔。这里马邑之长城应为左云北之秦长城,为什么说马邑长城是左云北之长城呢?干宝《搜神记》云:“昔秦人筑城于武州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焉。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马迹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武州塞内有马邑城,那马邑长城就是指武州塞。后马邑之名因干宝《搜神记》、韩王信做过都城、“马邑之谋”事件的发生等,其名气盖过武州,故将武州塞名被后来的史学者以马邑长城所带替。今人不解其意,包括专家在内,在论证“卢绾败入长城”之事时都说,“马邑哪有长城啊”?不承认《史记·正义》之说。如《中国长城史》说:“……刘邦尚未完全统一中国,(卢绾败入)的长城是今怀来、延庆南境的燕、秦长城。《史记·正义》说此长城为“马邑长城”。按马邑在今山西朔县,属代地,汉刚刚平定那里代王陈豨叛乱,卢绾怎会逃到代地去呢,再说马邑也没有秦长城。《正义》又说:“妫州北有长城”。这就更不对了,妫州北今长安岭的长城乃唐代张说所筑。卢绾的军队放弃蓟城,退到今延庆,在上兰(今东门营)被周勃十万大军追及击溃,顺大道向西南沮阳逃窜,又被击于沮阳,落荒逃入南山长城。如果从沮阳向北溃逃300里奔今独石口一线的“秦长城”,时为阴历春二、三月,草木枯黄,无任何掩蔽,岂不是自取灭亡。只有逃入怀来、延庆南山一带燕、秦长城得以保存下数千人马,征集足够给养,喘息了一个多月,四月刘邦病死,卢绾投降匈奴,只有此处长城才符合历史条件”。这就叫纸上谈兵,有些历史事件是不能够臆测的,往往臆测出来的东西都是错误的。此外,武州塞内还发生过一次大的事件,即发生在汉武帝时期的著名的“马邑之谋”。――“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万骑入武州塞。”④
这么多的大事件都集中在武州塞一带,可见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有多重要,这是一处令今人着实不应忽略的要塞!
武州塞这么重要,哪它是什么时候建的,有何军事意义呢?事情还得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论起。
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扩地千里
赵武灵王(约前340年~前295年),名雍,嬴姓赵氏,死后谥号武灵。
胡服骑射的起因在于赵国和中山国的宿怨。早在公元前406年,魏文侯派乐羊率领魏赵联军经过赵国攻灭中山。后来赵魏交恶,中山成了远离魏国本土的飞地,魏国对中山很难形成有力的控制。魏国占领中山不到30年,中山就摆脱了魏国的控制,得以复国。这时的中山国正好楔在赵国的中央地带,全境只有东北角一小块与燕国接壤,其余皆为赵国所包围。中山将赵国的领土绽得四分五裂。代郡、邯郸、上党郡与旧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是赵国的四个重镇,由于中山的从中阻隔而交通极为困难。赵国是一个北为游牧文明、南为农耕文明的国家,本来就存在严重的分裂趋势,中山国的横亘中央,使偏居南端邯郸的赵国中央政府对赵国的控制更加不力。再加上邻近的齐国、燕国与中山相勾结,共同对付赵国。齐、燕把中山作为牵制赵国的最佳搭档,对中山的资助很多。由于齐、燕的阻挠,赵国一直也没有解除自己的这个心腹大患。赵国的几代国君虽然都想干一番事业,由于中山的牵制,赵国的图强大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英武有为的赵肃侯虽然一再击败齐、魏、燕等强国,但却在解决中山的问题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赵武灵王即位后,就秉承先君遗志,在肥义的帮助下,展开了对中山的进攻。然而鄗城一战大败而归。所以胡服骑射也是为了雪耻。
长期以来,赵武灵王在抗击楼烦、林胡人入侵的战斗中,发现胡人短衣襟小打扮,骑马射箭,作战行动灵便,远比赵国军队身穿笨重的铠甲、驾驭战车的战斗力强。《项羽本纪》载:“昔有善骑射者,楼烦”。他们来如风,去如影,很难对付。为此,赵武灵王决心要移风易俗,实行胡服骑射,以加强军队的战斗力。在消除了朝中反对之音,赵雍下令全国人民抛弃长袍宽袖,改着胡服;淘汰战车,改习骑马射箭。并以能任官,明确了游牧文化的主导地位,结果大批出身低贱和有戎狄背景的人得到重用。赵武灵王把自己训练的精锐骑兵作为军官教导团,开始培训骑兵军官。原来的步兵和步兵将领要想转为骑兵,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同时,赵武灵王还招募大量的胡人,充实到骑兵队伍中作为带兵的骨干。为了提高国民对在全国实行胡服骑射政策的信心,赵武灵王用他有限的骑兵在对中山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在声势上为胡服骑射的好处做了现实、有力的宣传。接着又到达赵国与楼烦边境的重镇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北南),继而穿过楼烦和林胡的势力范围,向西登上了林胡人长期活动的黄华(今黄花梁,在山阴和怀仁的交界处)地带。《史记·赵世家》有,赵武灵王十九年,“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此行中,赵武灵王与游牧民族骑兵发生多次战斗,无一败绩。
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6年),赵武灵王再次进攻中山。赵军捷报频传,一直攻到了中山国都城灵寿(今河北平山)附近的宁葭(今河北获鹿北),彻底控制了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陉。打败中山之后,又先后打败了林胡、楼烦等临近几个部落。武州之地纳入赵国的版图。后来,赵武灵王趁秦国内乱,又攻取了秦国与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区(今陕西北部和内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区),对秦国造成严重的压迫之势。林胡在与赵军的作战中损失惨重,林胡王被迫向赵武灵王献出大量的良种马,才得以求和。
占有河套后赵武灵王筑塞设郡于原林胡、楼烦之地。《史记·匈奴传》有“变法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三郡”。今左云之地属雁门郡。
三、武州塞筑于赵惠文王二年
稳定江山筑起长塞后,赵武灵王就将王位传给儿子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前266年),公元前299~前266年在位,名何。赵武灵王次子。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于赵何,自称主父,从此他便专心于军事,想要称霸。
那么,赵惠文王时期作不主父的武灵王为什么要置武州塞呢?是为了防备楼烦。赵有三道长城,一道是筑在赵国的南境,是为了防备魏国而筑,一道是筑在句注岭上,是为了防备林胡、楼烦而筑。此两道长城都筑于赵肃侯时期,当时林胡、楼烦还在句注陉北。《史记·赵世家》:肃侯十七年(前333年),围魏营,不去,筑长城。《正义》按:赵长城从蔚州北,西至岚州北,尽赵界。又疑此长城在漳水之北,赵南界。其实两道都存在。赵的第三道长城在今大青山一线(今包头至呼和浩特至集宁),为赵武灵王于前300年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所筑的塞。此长城主要是防备被赶出河套的林胡、楼烦所筑。既然赵武灵王在雁门郡北已筑了塞,那为什么又会在3年后在雁门郡内筑武州塞。这还得从赵武灵王与楼烦的一次交战论起。
赵惠文王二年(前297年),赵武灵王巡视刚刚夺取的云中、雁门二郡,结果在西河遇到楼烦王的部队。先前,楼烦王约林胡王共同击赵收复失地,但林胡王说赵军精锐难敌,不愿冒这个险。楼烦王部下也劝楼烦王不要轻举妄动,楼烦王不听,强令部众随己击赵。在两兵相接后,楼烦王见赵军势众,又是赵武灵王亲自统军,而自己的部下怯战,心里十分恼火,但也无可奈何。赵武灵王见楼烦军队犹犹豫豫,知道楼烦军队怕自己,不敢交战,于是派使者请楼烦王过来讲话。楼烦王硬着头皮来见赵武灵王,没想到赵武灵王很客气。赵武灵王知道楼烦王在被赶到阴山以北后,由于气候不好,水草也不及河套地区,生活得很不如意。赵武灵王便允许楼烦王越过长城,率部回归河套故地,但条件是楼烦军队不许再劫掠赵国的边境,楼烦人可以加入赵国的军队和政府。楼烦王见可以回归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而且没有什么损失,便同意了。后来,楼烦部众知道赵国骑兵的待遇很优厚,远胜于逐水草而居的漂泊生活,而骑马打仗是他们非常乐意的职业,此前他们的许多朋友已经在赵军服役,令他们很羡慕,他们很乐于归附赵国。于是,大量的楼烦骑兵开小差脱离楼烦王而投入到赵武灵王的军队。楼烦王称臣后,就有点后悔,因楼烦王不甘心自己的军队就这样一天天地垮下去。而赵也不得不对酣睡在卧塌下猛虎设防。于是,赵武灵王在雁门郡置武州塞,以备楼烦胡。《辽史·地理志》西京道载:“赵惠文王置武州塞”。其实武州塞是赵武灵王置于赵惠文王二年,即公元前297年。
四、武州塞走向和附属设施的建设
战国、秦汉时期,往往将长城统称为塞或障塞,如《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兴筑的赵北长城,称“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秦始皇派遣蒙恬北逐匈奴“因河为塞”;汉武帝派遣苏建“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等等,都是指长城。在长城沿线的山谷口或平川地带每隔数十里兴筑的小城,称为障,由候官驻守,故又称候城。此外还有关、亭、燧等设置。而武州塞也不例外,它不仅仅只置塞垣,还置有三个塞城(障城)。今考,其塞垣东起小站村西原武州山口。中经云冈沿峪西出左云的石墙框西旧高山北,此段长约28公里,建在十里河北崖,今因这一带煤矿多,住户乱搭建,再加上修109国道等破坏,已很难找到遗迹。全部为石筑,因石筑,故有石墙框名,框原为土旁,因此字电脑打不出来,今都改为木旁框。此长城从左云北代家东起改为土筑,向西北经胡泉沟南、梅家窑、猪儿洼至长城岭村,在长城岭村这段土筑长城遗迹开始显现,并且从该村的一座龙王庙下和村西两处,可以看到其夯层(见下图)。
图中最狭的夯层只有6厘米,最宽的为13厘米
此长城从长城岭村经小厂子、黑烟墩、后辛庄一直到宁鲁北,其墙体明显,长约20公里。可以在卫星地图上观察到,为土筑。其中猪儿洼村中有3、5米长的一截,在明代时,其上建烽火台,被保留了下来。在后辛庄村西,向南一段,被改建成路,但粗大的土梁尤在。此长城从宁鲁北折向西南向武路山攀援而上,在小河口西山半山有一段为石筑,被左云人称为“金陵围墙”。由于交通不便再往西不知其如何走法,可能经右玉的盘石岭、老墙框、高墙框一直向西南进入平鲁地界,直至偏关北的太罹水一带的贾家堡,全长约145公里。其大体走向接近于明长城,在宁鲁口与明长城交汇,但整段塞垣都在明长城之内(如图)。
图中篮线为明长城,黄线为武州塞
已故殷宪《赵武灵王与大同》一文载:“赵长城就在现在的明长城一线”。殷教授所言虽有点笼统,但如果所言指得是武州塞的话,与笔者的看法基本一致。此外,左云史学者高鼎臣说,赵惠文王的武州塞筑有三城,分别驻有重兵长期把守。位于今左云县东古城的中塞城为最高长官所在地,统领着南塞城(今贾家堡)和北塞城(今云冈堡)。此说也是正确的,因为有长城就会有守长城的障城,也会有每隔数十里的小城,即候城。过去赵有三道边,其实武州塞算起来,赵一共有四道边。武州塞后为秦长城利用,左云东辛庄曾出土“秦权”,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左云有“秦有三道边的传说”有“马不入口里,驴不出口外的传说”等,说明蒙恬在修秦内边时,利用了赵武州塞。
注
李永宽谢鸿喜:《武州塞初探》,见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边塞文化论》2009年11月,第104页
《中国长城史》第四章 秦汉晋长城
③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④ 《史记》韩长孺列传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长城研究——武州塞考https://www.sxdt.com.cn/show-12-17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