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山寺壁画
灵丘县位于晋东北边缘,
大同市东南端。东、南与河北涞源、蔚县、阜平接壤,西、北与本省繁峙、浑源、广灵毗邻。
觉山寺又名普照寺,位于灵丘县城东南10公里的红石楞乡觉山村,四周群山环抱,背靠钟山,面临唐河。据清康熙《灵丘县志》载,该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辽、明、清多次修葺。现存庙宇多为清代重修。
▲觉山寺卫星图
觉山寺庙由三条轴线、三进院落、30余座殿宇组成。从山门向北的东轴依次为魁星阁、碑厅、梆楼、点楼、金刚殿、弥勒殿;中轴为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西轴为文昌阁、藏经楼、罗汉殿、贵真殿。各轴均有配厢。总计屋宇134间,占地8100平方米。全部建筑依傍山势,自前向后逐步升高。
觉山寺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寺内有一座辽代砖塔,该塔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砖塔雕饰精巧、造型优美,其中精美的砖雕和塔身内辽代壁画是其精华所在。
砖塔坐落在寺庙西轴线前部,建于辽大安六年(1090)。塔随寺坐北向南,是一座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总高44.38米。塔由台基、须弥座、仰莲莲台、塔身、十三层密檐、塔刹构成。
▲觉山寺全景图
台基为方形,边长19.6米,上置须弥座,须弥座平面八角形,周边立面布满各种砖雕十分精致。除斗栱、枋材仿木结构建筑形制外,其余各层叠涩、束腰、壶门、蜀柱等部位,皆装饰有兽面、花卉、菩萨、力士、蟠龙、人物等,这些砖雕采用高浮雕或半圆雕泥塑烧制而成,质地坚实、造型丰满,手法流畅洗练,虽为辽制,尚袭唐风。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头部基本都遭到人为破坏,十分可惜。
▲觉山寺辽代砖塔全图
▲觉山寺辽代砖塔台基、须弥座和仰莲莲台▲觉山寺辽代砖塔须弥座勾栏华板砖雕、仰莲莲台、进入塔身的券门
▲觉山寺辽代砖塔须弥座勾栏华板砖雕、仰莲莲台、进入塔身的券门
觉山寺砖塔辽代壁画集中在塔身内的塔心室回廊墙壁。
塔身内部为塔心室,由塔壁和塔室中八角塔心柱组成,南北方向开小券门洞,施板门可以出入。进入塔心室必须从外面攀爬梯子上。塔身外壁东西为假门,装饰有砖雕隔扇门,其余四面装饰砖雕直棂窗。
▲觉山寺辽代砖塔须弥座束腰壶门砖雕力士、菩萨等
▲塔身外壁券门、砖雕假门窗
▲ 砖塔塔身平面示意图
室内八壁(包括卷门)以及中心塔柱的八面共绘制辽代壁画十六幅,约90平方米,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极为珍贵。为方便了解,将壁画编号如下:
▲砖塔内室平面壁画编号示意图
▲一号壁画;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卷门上方左右二飞天
▲二号壁画;四大天王之一
▲三号壁画;八大明王之一
▲四号壁画; 四大天王之一
▲五号壁画;文殊和普贤菩萨,卷门上方左右二飞天
▲六号壁画;四大天王之一
▲七号壁画;八大明王之一
▲八号壁画;四大天王之一
▲九号壁画;阿弥陀佛
▲十号壁画;八大明王之一
▲十一号壁画;有题记,“金刚手菩萨化大笑明王”
▲十二号壁画;八大明王之一
▲十三号壁画;释迦牟尼佛
▲十四号壁画;八大明王之一
▲十五号壁画;八大明王之一
▲十六号壁画;八大明王之一
壁画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四大天王、八大明王等,一号和五号壁画内容相似,卷门上方左右各绘一飞天。飞天皆有头光,面部祥和,面相饱满,曲眉红唇,佩戴项圈,袒胸露臂跣足,下身着长裙。身体有向下俯视也有仰观,S型曲线构图,祥云翻卷、衣带飞舞,一手托花盘一手作散花飞行状。卷门两侧分别绘四个菩萨,一号卷门两侧胁侍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五号卷门两侧胁侍是文殊和普贤菩萨。
中心塔柱九、十三号壁画绘制的是两尊佛像,南面十三号壁画是释迦摩尼,下半部损毁。北面九号是阿弥陀佛,佛像面部圆润丰满,结跏趺坐,斜披敝右肩袈裟,右手置于膝头,神态超然,面相慈善,躯体健壮,神态安详,肉髻平缓嵌珠,眉间白毫。身后绘制背光,背光由背光和头光两部分组成,火焰纹图案简洁明快与
大同华严寺辽塑背光相同。
二、四、六、八号壁画分别绘制四大天王像,他们是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北方多闻天。四天王双目圆睁,眉骨上挑凸出,鼻翼大张,怒发冲冠,奋髯激昂,面部肌肉起伏明显。 一手张臂发力,一手在握剑柄,具足严阵以待、威猛之势。四天王坐姿,兽面护肩、胸前光明铠甲,兽面吞口咬銙护腹,下穿裳、胯褶和缚裤。帛带随身拂动,流云火焰衬托。还有人物、力士、鬼魅、张牙舞爪簇拥,煞是浩然正气、凛凛威风的感觉,大有“吴带当风”满壁生动之势。四大天王早期造像没有明显特征区别,明代天王手中法器有了琵琶、雨伞、宝剑、宝塔或小龙等,形成了汉化风格的风调雨顺护法神。
其余八面壁画均绘制八大明王。八大明王出自《大妙金刚经》,是密教菩萨的一种化身,由八大菩萨衍生出来,是八大菩萨所现忿怒身。八大菩萨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因明王借佛的智慧光明摧破众生之烦恼业障,所以称为‘明王’。
具体为:
一、文殊菩萨化降三世明王;
二、虚空藏菩萨化大威德明王;
三、金刚手菩萨化大笑明王;
四、弥勒菩萨化大轮明王;
五、观自在菩萨化马头明王;
六、地藏菩萨化无能胜明王;
七、除盖障菩萨化不动明王;
八、普贤菩萨化步掷明王;
其中十一号壁画有明确题记,“金刚手菩萨化大笑明王”。
觉山寺辽代明王壁画,多为六臂,赤裸上身,手中各拿法器或做不同手印。法器有金刚杵、剑、弓、斧、绳、铃、法论等。明王正面头顶火焰,头发上冲,头后有圆形头光,上身袒露,胸腹部以及手臂和腿部露出鼓胀肌肉,眼睛瞪目圆睁,张血盆大口,獠牙外露,作极吼怒之状,相貌凶恶,令人毛骨悚然。胸前饰璎珞,下身长裙跣足,腰间束带并打结,周身亦披帔帛。画面上方结跏趺坐各自相应菩萨本身像,另有流云火焰和力士、鬼魅烘托,整个画面灵动飞舞,可谓满壁生动呼之欲出。
辽王朝是我国古代北方由契丹族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立国于公元916年,1125年为金所灭,历时209年。辽王朝虽是以契丹人为统治者,但是崇尚和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并大力扶持佛教。佛学主要继承唐代传统,故寺塔建筑,佛像制作等仍多出汉族艺匠之手。
北宋和辽两朝时代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地域及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方面的不同,造成佛教发展轨迹有一定差异。
起初宋、辽战事频发,后因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史称澶渊之盟。之后宋、辽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宋代统治者提倡文治,虽以兵弱屡受外辱,但采取重内轻外的策略,加之唐代奠定的盛世基础,两宋仍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上经济、文化相对最发达的时代之一。宋代佛教内容的壁画创作倾向由宗教神化向民族化、世俗化和生活化进一步演变。受文人画影响,画风比较细腻,内容擅长世俗风景和山水花鸟,人物刻画神情逼真、生动感人、恬静淡雅。
觉山寺辽代砖塔壁画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其风格虽然也有中原文化的影响,但又区别于同时期中原风格特点,更多沿袭唐代壁画画风,人物造型更接近宗教神化。表现技法用焦墨勾线,笔势遒劲洒脱,刚劲挺秀,生动而有立体感。画人物略加淡彩烘托层次,自然脱俗。衣纹呈飘举之状,衣带如迎风吹拂,飘摇飞动,满壁生动,大有“吴带当风”之势。人物刻画彪悍有力,特别是表现肌肉的“麻袋装土豆”的手法更像唐代的力士造型。
▲“麻袋装土豆”表现肌肉的手法
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壁画“降魔图”,内容有天王、力士、天女、鬼怪、神龙、猴妖等,形象生动,笔法苍劲简洁。比较佛光寺唐代壁画中力士造型,觉山寺辽代壁画明王像,身材体型、衣着服饰、手中法器、表现手法等方面都非常相似。
觉山寺辽代砖塔壁画整体上表现出较强的唐代固有风格特征的延续性,同时融入了契丹北方草原文化粗狂磅礴的特点,从内容到形式表现了阳刚之气和尙武气息,不乏草原简约、苍凉之风格。整体风格呈现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
觉山寺辽代砖塔壁画内容及风格的重要性在于它的独一无二性,特别是这种完整描绘“明王类”的题材,在山西古代佛教造像中是创造性最早出现的,是密宗佛教在辽代发展的结果,开启了元、明、清“明王类造像”内容的先河。
▲大同市观音堂辽代明王像
大同市云冈石窟附近有一座观音堂,寺内有一组完整(由主尊、协侍、明王、护法组成)的辽代大型密宗组合石雕。其中“八大明王”造像内容和觉山寺砖塔壁画相同,虽然观音堂“八大明王”经后代补塑有所变动,而且雕塑和壁画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表现手法和风格上仍有许多相似之处。
辽代壁画多见于墓葬,寺观中保留极少,觉山寺砖塔壁画保存至今实为幸存,为研究辽代壁画提供了极其可贵的资料。只可惜现存壁画残损比较严重,特别是人为的划痕使壁画大面积遭到破坏。另外觉山寺砖塔壁画,部分画面铅粉变色现象严重,与敦煌壁画有相似之处。
▲壁画中铅粉变色现象
▲壁画上人为划痕
▲局部特写
▲手托花盘散花飞天
▲壁画中西域人物形象
▲塔室中八角塔心柱
另外塔室中八角塔心柱南有卧佛一尊,柱北为千手观音,(均为现代新补塑)。砖塔第二层至第十三层用斗拱支承挑出密檐,顶部做成攒式,上置铁刹。
觉山寺砖塔宏伟壮观,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时代较早并具有代表性的一座辽代砖塔。特别是塔室回廊辽代壁画,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独一无二的觉山寺辽代砖塔壁画 开启了元、明、清“明王类造像”内容的先河https://www.sxdt.com.cn/show-12-173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