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之崛起伴随中华之蛾起,一部长城史便是半部中华民族史。 2012年11月出版的董耀会《长城的崛起》在
大同市图书馆长城文献资料研究中心建立伊始就入藏了。《长城的崛起》是介绍长城比较详尽、全面的一本,真实还原了长城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承担的角色。
董耀会三十年来行走长城考察,穿越整条万里长城,耗时数年倾力打造该书。长城的崛起伴随着中华的崛起。《长城的崛起》揭秘了历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长城关隘的发展过程及其建造的历史,揭秘长城在几千年来整个崛起的过程,以及在崛起过程中与各民族之间的繁杂关系。全景式描写了长城内外军事战争的根源和发展形态,以及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政权的对外政策。
董耀会:中国最权威的长城专家之一。现为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长城志》总主编,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城传》首席专家。曾作为国家指定专家,陪同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克林顿等众多外国政要参观长城。作为中国徒步万里长城第一人,作者曾于30年前与友人一起从山海关老龙头出发考察明长城,历时508天最终到达甘肃嘉峪关,完成了徒步万里长城的壮举。
序言
我已经连续多个中秋,带着家人一起到长城赏月夜。一轮明月,高悬在长城上的夜空。长城内外很静,初秋的风,轻轻拂动着快要落了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数百年前修建长城和守卫长城的人们,也像我们一样沐浴在同样明亮的月光里。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便有了与古人对话的感觉。
常年在长城上奔走,有过各种各样的心境,唯独从来没有过怀旧的感伤。因为长城有很多未解之谜,带给我的永远是新鲜。我们认识长城,在一定程度上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历史的民族,才能创造和发展新文明。历史地看长城,完全是军事斗争的产物,是中国历代统治者为维护其政权的利益,而构筑的永久性防御工事,也是因农耕与游牧两种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产生的。长城对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中西交通诸方面产生过很深远的积极影响。
从公元前7世纪始筑长城,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长城始终是作为军事工程而存在,其主要任务是调整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所引发的各种冲突。长城目睹了太多的无奈,经历过太多的血腥。直到公元17世纪停止了大规模修筑长城之后,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才随之淡化。
进入20世纪以来,长城在显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方面,开始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当民族受到外来侵略的危难时刻,长城鼓舞着无数爱国志士为民族生存和解放而战斗。那首广为传唱的抗战歌曲《大刀进行曲》,就是长城抗日前线英雄精神的写照。中国军队高举着大刀,趁夜色摸进敌军的营地,向睡梦中的敌人发动进攻。
我多次到古北口长城脚下的抗日英雄墓,去祭奠这些英烈,没有人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们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今天,长城已成为世界各国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不到长城非好汉”已经成为中外游人熟知的一句名言。雄伟壮丽、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长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
历朝历代的长城,修建得都不一样。长城的同一个地方,春夏秋冬带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有时如激扬的交响乐,有时如悠扬婉转的轻音乐,不同的韵律演绎着相同的感动。走进长城的历史,就是走进高远苍穹。
长城点缀着幽幽的高山,山便显得那么的安宁、坦荡。人们不管站在长城的哪一个地方,不管会有什么样的不同感受,触摸着长城建筑之时,历史都不再是尘封的记忆。感受长城的历史,就是感受生命的精彩,感受人类文明的力量。
后记 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归属
今天写这本书,脑海中多次浮现出当年徒步考察明长城的情形。本来年头多了,有些记忆早已忘记,这次又在脑海中若隐若现,并渐渐地清晰起来。人的一生总有些事情,在心里不断地由清晰到模糊,再从模糊到清晰。说忘记了,其实永远也不会忘掉。
不久前,我又一次去了河北蔚县的代王城。代王城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代国的都城,秦、汉时期为代郡,使用时间跨度达近千年之久。站在这座曾经有过辉煌历史,历经了沧桑变迁的古城废墟上,脚下踩着破碎的瓦砾。顶着寒冷的秋风,看四周长满的已经干枯的荒草。沿着那曾经的城墙,走进了这座曾经的古城,努力寻找着这座城里当年人们留下的生活痕迹。
这座生活过成千上万人的城市,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被夷为平地。人们或迁徒或死亡,只留下今天的遗址可以证明这座城池的过去。在这片废墟中,曾经生活过的人,不会想到一千多年后,会有人站在长满荒草的废墟上,追溯还原这座城市过去的面貌。但是,我们真的在做这样的事。
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亦如此。长城,便是我们这个民族与国家永远的记忆。
今天的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中华民族是居住在今天中国版图内的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长城参与和见证了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主要过程。
在长城产生的春秋时期,楚武王曾自称“吾蛮夷也”。即使自己也承认有别于中原诸侯,但在中原大国诸侯会盟时,楚国也参加了。楚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也是由多民族所构成,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最终演变成为现在多个独立的民族国家。而中国始终有一种追求统一的民族文化,在支持着历史上各民族成员的内聚和认同,最终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
历史证明,长城地区的稳定和统一,对古代中国的稳定与统一,具有支配性的作用。在任何朝代,长城地区不稳定,国家就会动荡。
长城内外民族融合范围极广,规模极大。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融合的过程当中,也就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论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辽金统一北方时期,还是元、清统一全国时期,都一直坚守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归属。这种现象,在欧洲是没有的。
长城是一座历史的雕塑,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长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了解博大精深的长城,弘扬长城文化,唤起积淀在人民心里的民族文化意识,是我们要保护长城文化遗产的长远意义所在。
我将一如既往地在长城之路上,继续我的跋涉。
长城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我喜欢到长城上去,拾捡历史斑驳的痕迹。我就这样沿着长城行走,向着明媚的阳光,走向远方。行走中一路追逐,一路思考,认识长城的路上,走得越远,自己的心就离长城越近。我始终是以敬畏之心,面对一段段长城历史的记忆。洒在长城上的阳光也照耀着我,因为有了长城,平淡无奇的生活,也就有了一道道亮丽的彩虹。
今天,长城以著名世界文化遗产而存在,每年都有数千万的游人,到长城来感受人类伟大的文明。我陪过很多外国政要参观长城,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布什等。可以说没有人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看长城,每个到长城的人都对长城充满敬意,这就是长城的伟大之所在。
中国之外的世界古老文明——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我都有幸前往参观过。但我发现,与我们对世界的了解相比,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还极其有限。所以,我们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说起长城大家都知道,但再稍微多一点,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这种现象,又何止是发生在国外。作为中国人,作为一名长城研究者,我常常想,我们在感叹中华文化辉煌璀璨的同时,应该为宣传长城,弘扬中华文化多做点事。
这也是我欣然答应,写作这本书的一个原因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董耀会《长城的崛起》入藏大同市图书馆长城文献资料研究中心https://www.sxdt.com.cn/show-12-173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