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长城和古建筑研究者、爱好者心仪已久的《罗哲文全集》(10册)精装版2套,已正式入藏
大同市图书馆长城文献资料研究中心。这是中心自今年五月建立以来,
大同市图书馆购买的最有价值、最值得学界、专家和爱好者欣喜不已的事了,也是又一部镇馆、代表中心之宝了。
这是继2016年11月购买入藏2套10卷12册的《中国长城志》之后,大同市图书馆入藏的第二部关于长城方面的重量级书籍。《罗哲文全集》的入藏,与《中国长城志》一样,必将对大同研究、宣传、保护长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这个角度说,它们对大同长城文献资料研究中心意义重大,对大同长城保护与研究意义重大。
罗哲文(1924~2012),四川宜宾人,中国古建筑学家,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长城保护研究工作奠基人。1950年,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发起人和申报人,中国设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倡议者,也是梁思成、林徽因古建筑研究的继承人。
罗哲文先生一生著作颇丰,先后撰写、主编了一系列多方面、多角度探索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皇皇数百万言。另外,作为文物学家、书法家和摄影家,罗哲文先生还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历史研究作品、摄影作品、书法作品和文物保护论著等。本全集全面地收集罗哲文先生各个时期发表的专著、论述、画集、报告、信函、诗词等,内容涉及到中国古代建筑技法、古代建筑的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理论与实践,中外文化历史名城保护实践的历史检验借鉴,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等,至今仍有不可代替的参考价值。《罗哲文全集(10卷)》精美礼盒套装首次发表,中国文联主席亲自作序,数千幅插图四色印刷,仿真丝缎面装帧,典雅古朴,超值珍藏。
《罗哲文全集》出版:他去世5载,首部全集终面世
2017年02月14日07:21 来源:北京日报
罗哲文(左)一生心系长城,晚年还去长城当志愿者捡垃圾。
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2012年5月14日辞世,如今他家里依然到处摆着他的书、他拍的照片,仿佛他从未走远。再过一个月,走出印刷厂的10卷本的《罗哲文全集》将摆进这个家,罗哲文夫人、90岁的杨静华老人说,罗哲文生前最后的时光曾准备出全集,但他没有等来这一天。如今这一天终于来临,相信天上的他会感到欣慰。
在中国建筑界和文物保护界,罗哲文是一个永远值得铭记的人。他是世人公认的“万里长城第一人”,是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提案人,是中国设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倡议者。他一生留下了上千万字的文字资料和数万张古建筑照片。
全集面貌
纳入500万字4000张照片
《罗哲文全集》共500万字、4000张照片,汇聚了罗哲文60多年有关中国古建筑技术、古建筑规划、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理论与实践、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述、报告、诗词、随笔等多种形式。全集总共十卷,分为《中国古代建筑卷》《中国的世界遗产卷》《历史文化名城与文物保护卷》《古代文物与调查研究卷》《长城·名关·匾额卷》《寺庙·名观卷》《名桥·名亭·园林卷》《古塔·名窟·博物馆卷》《楼阁·名祠·陵寝卷》《序言·诗词·随笔·游记·忆往卷》。
罗哲文之子罗杨说,“父亲把古建、古迹、名胜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和整理,编写了众多有关宫殿、园林、寺庙、陵寝、古塔、楼阁等名胜古迹方面的专著和图书。他的一生就是这样,一边奔跑着,一边思考着,一边呼吁和书写着。”
翻看全集,随处可见罗哲文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独特思考,而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超前。20多年前,他就撰文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物质方面,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工作方便、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安全稳定的环境。二是精神方面,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和谐、活泼快乐、礼让互助、文化丰富的文明环境,应该提倡成为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天堂”城市。
当年罗哲文对城市大建高楼就有一番不同见解,“高楼绝不就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他认为,高楼在中国自古有之。几千年前中国就有过高达数十米、上百米的高楼。他举例说,黄帝时期就曾造有高楼,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相互以高台榭、美宫室来夸耀,秦始皇的鸿台高达百米,秦二世的云阁“高与南山齐”等等。
编辑诉苦
两年编书梦里都在做考证
“编完这套书,真的就觉得自己解放了。”北京出版集团科学生活事业部副总编辑、《罗哲文全集》责任编辑窦广利捧着样书说,从2014年5月开始着手,这套书做了两年多,这是他20多年编辑生涯中最累的一次。
为罗老出全集的念头,《罗哲文传》作者窦忠如一直深藏于心。他说,从罗老去世那天开始,就萌生了这个想法。窦忠如曾写过《梁思成传》《奇士王世襄》等几十本书,“我出的这几十本书都与罗老有关系,或是他题写书名、或是他写序、或是他提供照片。”窦忠如说,罗老为他做过的事太多,但他为罗老做过的事却太少。不过,当他把自己的想法与北京出版集团负责人沟通的时候,对方立即表示支持。
窦广利打开了办公室的书柜,里面存放的是窦忠如提供的罗哲文专著,还有窦广利设法四处搜罗来的资料等。他说,罗哲文几十年出过70多部专著,其中最早的专著是1957年出版的《云冈石窟》,还在各种杂志、报刊上发表过文章。“这些文字大约有700万字,首先进行电脑录入,再剔除重复的、还有不同版本的内容,最终确定使用的文字是500万字。”
“编罗老的书,会发现要涉及的专业领域太多了,建筑、历史、地理、宗教、诗词等等,无所不包。”窦广利说,这对他和同事都是一次挑战,随时查阅大量资料,成了家常便饭。此外,不少资料上的图片都是线描图,笔画多、字体小,一个个字几乎糊在一起,拿起放大镜看都很费劲,但还是要一一将此呈现在全集中。
从四处寻找来的图片,很多图片都不知道确切拍摄地点,就要一一向古建筑专家求证。“很多时候,我夜里做梦的时候,还有图片在眼前晃动。”尽管做起来艰难,但窦广利明白,与十年后相比,眼前的困难或许不算什么了。“有些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问罗老的学生、家人,还可以问专家。如果十年后再做,资料、相关人士寻找起来更难。”
家人透露
家中遗存“书山图海”待整理
罗哲文一生几乎没上过医院,他自认为应该能活到95岁。罗杨说,父亲生前原本决定再过几年,把思想、经历、专著等全面系统整理一下,没想到因肺部感染,生命终止于89岁。但如今,罗哲文留下的文字、照片,让他的家人无从下手。
杨静华笑着说,老伴活着的时候,家里门庭若市,常常是屋子里都坐不下人。罗杨则回忆,“父亲的家就像是文物保护的‘120急救站’,只要听到哪里的文物有危机了,哪里的古建要被拆了,哪里发现古迹了,虽已是八十几岁的老人了,父亲仍会二话不说,背起那三台形影不离的照相机随时出发。”罗杨说,父亲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奔跑,与时间赛跑,与时代赛跑,与推土机赛跑,与文物贩子赛跑。
罗哲文一生心系长城,上世纪50年代去八达岭长城考察,坐车只能坐到昌平南口,他就一步步走到长城,拿皮尺一点点量,晚上回到家还要连夜画图。罗杨说,“父亲曾说,很多地方的长城都建在险要的地势上,有些地方单用脚上不去,要手脚并用,上面抓着,下面蹬着,才能上去……”多年来,罗杨出差的时候去过很多有文物古迹的地方,从山海关到嘉峪关,从罗布泊大沙漠到湘西南长城,甚至一些极其偏远的小山寨,都能踩到父亲的足迹,还能看到很多险些从文化地图上消失的文物古迹在父亲的努力下得以保留了下来。
虽然接触过无数古建筑,但罗哲文一生中没有收藏一件文物,家中惟留四壁图书文稿,客人来访往往有寸步难移之感。罗杨说,父亲去世后,母亲曾有整理父亲书稿之念头,但苦于“书山图海”只能望洋兴叹,迟迟不能下手。眼下,杨静华家中存放的大量照片,更如谜团一样的存在。
罗哲文年轻时师从恩师梁思成学会摄影,他拍摄的照片,散在于家中的几个房间。照片中间夹着很多小纸条,光国内的照片就夹有近现代建筑、绿色长城、新疆昭苏、邢台赵州、鄂尔多斯、重庆、宁夏、乌镇、西安、杭州等众多小纸条,国外的也夹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意大利、印度、瑞士等小纸条。“他到底拍了有多少张,我们也搞不清楚。”罗杨说,1969年西直门箭楼拆除,父亲带着他每天去一次,拍照全程进行了记录。父亲还带他去过颐和园、长城,也拍了大量照片。“父亲照的全是西直门、颐和园,没给我照过一张,他说,照人没用。”
关于这些海量照片,窦忠如说,下一步计划出图片集,但工作量非常巨大,没有3年时间,不可能完成。而罗哲文留下的大量书稿,仍然堆在家中,尚未得到整理,同样也是个谜团。
本报记者 路艳霞
《罗哲文全集》详细目录
第一卷:中国古代建筑
第一编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第二编 古建筑保护与维修概论
第三编 中国古代建筑简史
第四编 古建筑的结构与构造
第五编 古建筑测量
第六编 古建筑制图
第七编 古建筑维修与摄影
第八编 失去的建筑
附 录
一、宋式、清式与苏州地区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
二、度量衡的换算
第二卷:中国的世界遗产
第一编 世界遗产
第一篇 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述
第二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第三篇 中国的世界文化景观
第四篇 中国的自然遗产
第五篇 中国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第六篇 中国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第六篇 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预备名单
第七篇 国外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部分项目
第八篇 世界中古七大奇迹
第二编 文化遗产保护专论
第一篇 雄伟的布达拉宫今又重放光彩
第二篇 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珍贵遗产
第三篇 中国文化遗产的特色
第四篇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第五篇 运河申遗应建立运河学
第六篇 保护和利用是一对矛盾
第七篇 加强协商和协作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作出新贡献
第三卷:历史文化名城与文物保护
第一编 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篇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重大措施
第二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发展
第三篇 分等分级、分别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保护和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地区和古建筑文物的作用
第四篇 关于《城市计划与道路交通》及补记
第五篇 保护古城、另建新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一大良策
第六篇 历史文化名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支柱
第七篇 开辟环路,扩大步行区,严格道路功能分工是解决史文化名城交通问题的一大良策
第八篇 历史文化名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支柱
第九篇 历史文化名城岂能名存实亡
第十篇 苏联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措施译文的补记
第十一篇 名城保护与建设的重大决策
第十二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宜宾保护与建设之管见
第十三篇 北京市的城市性质应改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十四篇 再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做到“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意见——兼谈遗产保护的中国特色
第二编 传统村镇的保护
第一篇 保护好村镇古建筑和文物古迹
第二篇 我国历史小城镇(包括村寨)的保护发展与建设之管见——兼谈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保护发展与建设问题
第三篇 抓紧对历史文化小城镇(寨)进行全面普查和保护
第四篇 保护好、发展好、建设好有历史文化价值、有中国特色的村镇
第三编 文物保护
第一篇 关于古建筑保护法令
第二篇 苏联建筑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普及问题
第三篇 苏联建筑纪念物的保护
第四篇 谈文物古迹的普查工作
第五篇 记捷克斯洛伐克的文物保护工作
第六篇 关于发挥文物保护单位作用的几点意见
第七篇 让古建筑发挥历史文物价值
第八篇 哪些古建筑需要保护
第九篇 如何保护古建筑
第十篇 略谈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建筑
第十一篇 提高古建筑文物保护维修工作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十二篇 世界建筑的民族特色及其建筑技术与文化艺术的交流
第十三篇 抢救保护圆明园遗址并加以整修开放
第十四篇 防止“开发性破坏”
第十五篇 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建筑保护理论与实践科学
第十六篇 三峡库区古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抢救的意见
第十七篇 中国古代寺庙的保护
第十八篇 传统民居古建筑的保护刻不容缓
第十九篇 中国博物馆文物保护概况
第二十篇 中国古建筑保护维修与弘扬发展
第二十一篇 谈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古建筑
第二十二篇 文物建筑的科学复原重修不能以“假古董”视之——兼谈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的中国特色
第二十三篇 文化遗迹保护重于开发
第二十四篇 祝紫禁城宫阙和故宫博物院再现辉煌,更加辉煌,永远辉煌
第二十五篇 科学修复再现辉煌——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的实例
第二十六篇 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论文化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发展的关系
第二十七篇 “康乾盛世”是紫禁城宫殿建筑最辉煌的一段历史时期——兼谈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第二十八篇 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古建筑维修
第二十九篇 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建筑保护维修与合理利用理论与实践科学体系的意见
第三十篇 文物古迹也是“有形有神”“有声有韵”——兼谈文物保护的中国特色
第三十一篇 必须抢救羌族几千年传承的文化遗产
第三十二篇 灾后文物修复和重建应遵循的原则
第三十三篇 文物古迹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第四卷:古代文物与调查研究
第一编 中国古代文物
第一篇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
第二篇 石窟寺及摩崖造像
第三篇 独具风格的古建筑
第四篇 古墓葬及帝王陵
第五篇 古遗址
第六篇 石刻及其他
第二编 调查研究
第一篇 雁北古建筑的勘查
第二篇 斗栱
第三篇 太原龙山、蒙山的几处石窟和建筑
第四篇 赵州大石桥石栏的发现及修复的初步意见
第五篇 云冈石窟
第六篇 义慈惠石柱
第七篇 一幅宋代宫苑建筑写实画——金明池争标图
第八篇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第九篇 元代“运筏图”考
第十篇 临洮秦长城、敦煌玉门关、酒泉嘉峪关勘查简记
第十一篇 长城史话
第十二篇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发现唐、五代的题记和唐代壁画
第十三篇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所见的—些古建筑
第十四篇 独乐寺观音阁建筑的抗震性能问题
第十五篇 万里长城——山海关•居庸关云台•八达岭•嘉峪关
第十六篇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的研究
第十七篇 万里长城
第十七篇 长城保护研究工作座谈会侧记
第十八篇 中国古塔
第十九篇 石塔寺释迦如来真身宝塔
第二十篇 对长城的调查和维修
第二十一篇 长城的保护、研究和利用
第二十二篇 关于长城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十三篇 中国古代长城南北的文化对话与交流
第二十三篇 万里长城的历史兴衰与辉煌再创
第二十四篇 北京的牌楼
第二十五篇 世界建筑的民族特色及其建筑技术与文化艺术的交流
第二十六篇 从古塔看外来文化的中国化
第二十七篇 皇史宬——我国仅存的一座皇家档案库
第二十八篇 明长城东端起点在丹东虎山
第二十九篇 北京钟楼、鼓楼
第三十篇 寺庙的演变——从以塔为中心到以殿为中心
第三十一篇 台湾古建园林览胜掠影
第五卷:长城•名关•匾额
第一编 长城
第一篇 长城——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二篇 我和长城
第三篇 长城史话
第四篇 长城专论
第五篇 长城胜迹壮山河
第六篇 长城的传说
第七篇 关于长城的诗词注释
第二编 中国名关
第一篇 名关概述
第二篇 中国著名关隘
第三编 中国城墙
第一篇 中国古代城墙
第二篇 著名古代城墙
第六卷:寺庙•古塔
第一编 佛教寺庙
第一篇 佛寺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篇 寺庙的类型与特点
第三篇 中国著名佛寺
第二编 中国古塔
第一篇 佛塔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篇 中国古塔的特点
第三篇 中国古塔的用途
第四篇 中国古塔的建筑材料和构造
第五篇 中国著名古塔
第七卷:名桥•名亭•园林
第一编 中国名桥
第一篇 中国名桥概述
第二篇 中国建桥历史
第三篇 古桥的建筑材料和用途
第四篇 古桥的类型
第五篇 古桥的建筑特色
第六篇 古桥大观
第二编 中国名亭
第一篇 中国名亭概述
第二篇 亭的历史和用途
第三篇 亭的建筑与艺术
第四篇 亭与诗词文学
第五篇 名亭大观
第三编 中国名园
第一篇 中国古代园林概述
第二篇 悠久的造园历史
第三篇 独具特色的造园艺术
第四篇 名园大观
第八卷:古塔•石窟•博物馆
第一编 中国名窟
第一篇 石窟概论
第二篇 著名石窟
第二编 中国名观
第一篇 道观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第二篇 道观的种类和特点
第二篇 道观的用途
第三篇 著名道观
第三编 中国名祠
第一篇 名祠概论
第二篇 著名祠庙
第四编 中国名陵
第一篇 帝王陵寝之发展
第二篇 历代帝王陵寝
第九卷:楼阁•名祠•陵寝
第一编 楼阁卷
第一篇 名楼概述
第二篇 高大显赫的古建筑
第三篇 楼阁的建筑艺术
第四篇 楼阁的用途
第五篇 楼阁的种类
第六篇 中国著名楼阁
第二编 匾额
第一篇 名匾概述
第二篇 中国历代名匾
第三编 博物馆
第一篇 国之瑰宝
第二篇 民族之光
第三篇 历史寻踪
第四篇 石窟藏珍
第五篇 地下宫阙
第六篇 华夏文明
第七篇 人文荟萃
第八篇 园林之母
六、晋祠博物馆
第九篇 先民之家
第十篇 天地玄黄
第十卷:序言•诗词•随笔•游记•忆往
第一编 序跋
第一篇 万里长城漫记——《长城诗钞》代序
第二篇 《嘉峪关市文物志》序
第三篇 《长城》(画册)序
第四篇 《长城传说故事选》前言
第五篇 《明长城考实》序言
第六篇 《万里长城》前言
第七篇 《宁夏古长城》序
第八篇 《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序
第九篇 《中国古建筑之最》序言
第十篇 《山海关长城》序言
第十一篇 《苏州文物古迹诗选》序言
第十二篇 《博览长城风采》序言
第十三篇 《内蒙古长城史话》序
第十四篇 《长城访古万里行》序言
第十五篇 《中国历代长城诗大全》序言
第十六篇 中国古代建筑维修史上的壮举——《西藏布达拉宫修缮工程报告》序言
第十七篇 《中国的世界遗产》序
第十八篇 《苏州文物古迹诗选》序言
第十九篇 《中国城墙》序
第二十篇 《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序言
第二十一篇 《南京明清建筑》序
第二十二篇 祝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源远流长——《福州古厝》序
第二十三篇 《失去的建筑》前言
第二十四篇 《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前言
第二十五篇 《哲匠录》序言*
第二十六篇 《永诀的建筑》前言
第二十七篇 《透过镜头——中国古代建筑精华》序言
第二十八篇 《老北京》序
第二十九篇 《世界遗产大观》序言
第三十篇 《罗哲文文集》自序
第三十一篇 《胡同寻故》序言
第三十二篇 2011《神州行吟草——罗哲文诗词摄影选集》前言
第三十三篇 《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序二
第二编 诗词
第一篇 古建筑诗词
第二篇 长城诗词
第三篇 历史文化名城诗词
第四篇 风景园林诗词
第八篇 其他诗词
第三编 随笔
第一篇 万里长城•居庸关•八达岭
第二篇 记山东省文化工作会议
第三篇 灵岩寺访古随笔
第四篇 隋炀帝与大运河
第五篇 江南八达岭,巍巍临海城
第六篇 长城到底有多长?
第七篇 六点建议——首都文化风貌笔谈
第八篇 长城与对联
第九篇 “文态环境”和“固态环境”
第十篇 古迹:凝固的文明史史诗
第十一篇 中国长城博物馆献辞
第十二篇 长城颂
第十三篇 1999古迹的讯息
第十四篇 承德普乐寺旭光阁
第十五篇 沧州铁狮子
第十六篇 武夷山的崖居与船棺
第十七篇 绝无仅有的古渡遗存
第十八篇 北京的皇城城门
第十九篇 点评李庄镇
第二十篇 文物古迹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第四编 游记
第一篇 悉尼一周
第二篇 保加利亚访古随笔
第三篇 汉诚访古随笔
第四篇 台北故宫博物院访珍宝
第五篇 施琅纪功碑——统一台湾的重要历史见证
第六篇 鹿港龙山寺
第七篇 台湾访古纪行
第八篇 马来西亚访古
第九篇 走近往昔——香港访古纪游
第十篇 寻访恩师在日本的遗踪——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00周年
第十一篇 访墨西哥的世界遗产
第十二篇 双园竞秀 两岸清深——记台北板桥林家花园和厦门菽庄花园
第十二篇 雍容皇城故宫之旅
第十三篇 客家土楼“申遗”成功只是一个开始
第十四篇 从李庄到杭州
第五编 忆往
第一篇 难忘的记忆,深切的怀念——怀念梁思成
第二篇 忆《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的编写
第三篇 忆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
第四篇 不尽的思念——回忆王冶秋
第五篇 忆中国营造学社与清华大学营建系——庆祝清华大学建筑系成立50周年
第六篇 国宝卫士,紫禁干城——悼念文物古建界的元老宿将单士元同志
第七篇 缅怀周恩来总理对文物建筑保护的关怀和丰功伟绩——纪念周总理诞辰100周年和逝世22周年
第八篇 忆朱启钤社长二三事
第九篇 忆刘致平先生在古建筑调查研究与保护方面的几项重要贡献
第十篇 喜忧参半话千年
第十一篇 仰大家风范 怀恩师懿德——忆和林徽因师在一起的岁月
第十二篇 再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第十三篇篇 团结奋进二十年
第十四篇篇 难忘的教诲 永远的怀念——纪念刘敦桢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第十五篇 文博名家,鸿儒哲匠——追思王世襄同志和我在四川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时期的一段往事和情谊
第十六篇 文物局北海团城办公期间见闻
第十七篇 忆梁思成: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的故事
第十八篇 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献上的一份厚礼——记保护古都北平和《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的编写
第十九篇 古建筑迁地重建的创举——记中南海云绘楼•清音阁的搬迁重建,以纪念郑振铎诞辰110周年
第六编 其他
第一篇 河北古建筑十大奇观——贺《文物春秋》创刊
第二篇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召开的2000年中国古城会上的发言
第三篇 在纪念商承祚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上致辞
第四篇 中国文物保护百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致辞0.19
第五篇 祝原文化部咸宁干校的“向阳源文化名人旧址”列入湖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兼谈积极着手选列社会主义时期文物保护单位的问题
第六篇 在传统建筑和风貌一条街学术讨论会闭幕会上的讲话
第七篇 中国紫禁城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总结报告
第八篇 注重工程科学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理论——祝《海南丘浚故居修缮工程报告》出版
第九篇 致圆明园发展研讨会的一封信
第十篇 向“2007中国景观村落与经典村落景观授牌颁证大会”致贺信
第十一篇 盛世宏篇 收藏巨制——《中国近现代文化名人遗墨》书评
第十二篇 祝《古建园林技术》杂志创刊二十五周年刊行一百期
第十三篇 在《大壮营造录》首发仪式上的讲话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长城文献:《罗哲文全集》(10册)入藏大同市图书馆https://www.sxdt.com.cn/show-12-169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