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大同县(今年已更名为
大同市云州区)地处塞上高原的火山群中。内外长城之间的这块土地,气候严寒、无霜期短、十年九旱、土地贫瘠,一直是吃补贴的贫困县。虽然二十多年前曾摘掉过贫困县帽子,后来还成了小康县,但终因连工资都发不了,多年前又戴上了国定贫困县的帽子。对此,我一直担心,家乡如何真正地脱贫呢?怎么做到真脱贫后再也不返贫呢?
一
近六七年间,家乡不断传来扶贫好消息。我也回去调研过几次,印象不错。今年7月初,云州区邀我参加家乡的首届黄花丰收月活动。
这是一个盛夏的上午,车行驶在以黄花菜的别称取名的忘忧大道上,我远远地眺望着十万年前最后一次喷发的起伏火山锥上的黑色玄武岩。过去,我一直把火山锥比喻成风吹日晒的贫困乡亲们的群雕,把它和贫困联系在一起。外地人也一定会把它作为荒凉的代名词。
可车上区委宣传部小张介绍说,真正的扶贫,发展了云州区的生态和激活了产业,如今这里变成了北方的香都。对于家乡,我第一次听说“香都”的称谓,这引起我的兴趣。我想品一品家乡的香是怎么个香法。这香和扶贫有什么联系呢?
刚开始,道路两旁是低的黄花苗,盛开着零散的金灿灿的黄花。我们知道,这是当年生或两年生的黄花苗,还不值得采摘的花蕾开花了。再往前走,黄花苗变高了,变密了。一丛丛浅绿、嫩绿和浓绿色相间的黄花叶子茂盛地向上延伸,又自然地垂落两边。绿叶丛中抽出来的花茎顶戴着沉甸甸的漏斗形金角花胎,使得茎秆左右摇曳。这风情万种的模样,宛如头戴金冠、摆动着柔软细腰、迈动着轻盈脚步、身着绿裙轻旋起舞的姑娘们。无边无垠的黄花姑娘们整齐划一的集体舞,震撼人心,从车里走出来的人群爆发出阵阵赞美声:黄花太美了!
在凉爽宜人的空气中,大家闻到了与春天吹来的桃花的粉香和夏天吹来的荷花的清香不同的香味。它不是一阵又一阵的动香,而是连续不断的静香,是沁人心肺的幽香,是包在果肉里透出来的体香。这一发现激起人们无限遐想。
有人问,古人为什么叫黄花菜为忘忧草和柠檬萱草呢?乡干部解释说:黄花菜的香味有穿透力,可以入心、入脑、入灵魂,可以把一切悲伤情绪逐赶得干干净净。一位女记者说:我明白了,为什么黄花菜又叫金针呢?是不是说,针灸的银针可以刺进穴位,通经活络,而饮食的金针可以不入穴位,靠气体治病。这个理解虽然不一定对,但引得大家都笑了。我想起白居易的诗:“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
一位在田里操作的农民听见我们的议论,问道:你们看到的这千亩黄花园里有蜜蜂和蝴蝶吗?我们突然发现没有呀!农民对我们说:黄花的香叫夏香,不是春香和秋香,这种香蜂蝶是闻不到的,只有人类才能闻见这夏香。
呵,不是春香,不是秋香,我们闻到的是夏香。那位女记者还想知道,怎么才能把这夏香长期留住呢?
农民并不以为这个问题可笑,他认真告诉我们,发展黄花菜,区领导特别强调“手下留香”。在采摘和加工过程中,要保护住它的夏香不可外泄。采摘的时间是凌晨三四点开始,当花角从小拇指粗长到中指粗细时开始采摘,直至上午12点前,过午必然会开花泄香。
他接着介绍,采摘的技术是摘到花角底部的骨干处,摘短了,花角漏底形成管泄并容易抽丝(抽出花蕊);摘花后必须在四十分钟内开蒸,过了时间,抿嘴的花角会张开嘴外泄花香;蒸花角的时间也很有讲究,当蒸到花角软了平躺下为止,如蒸生了和蒸塌了,会在晾晒时流香。这样加工,夏香才可以长期留在晒干的黄花菜体内。大家问起他的情况,原来他是全区著名的劳模老朱。老朱说了句很有体会的话:扶贫要抓得这么细!
女记者还要追根问底,那黄花菜的香味又从何而来呢?老朱说:“当然是从土里吸,在空气里养的。”小张补充说,云州区“坡垣沟滩,十里一天”,这夏香是在复杂的地理环境里自然筛选成长的,是在悠久的种植历史中人类的抉择和生态竞争中形成的。她又介绍说,云州区委、区政府也是从研究黄花菜的自然、地理、历史成因开始,确定这一主导产业的。
车缓缓前行。我们绕着百万亩林带和二十公里的道路连接着的火山群走走停停。这三十二座火山喷发口起名为金山、黑山、马蹄山、狼窝山和老虎山等。火山群多呈簸箕状和马蹄形,锥坡上陡下缓,锥与锥互相连接处谷面平坦开阔,上面覆盖着风积黄土,下边均是块状、豆状、渣状和砾状的浮石和火山灰。
小张原来是乡镇书记,后调入宣传部工作。她参与了区里的这一决策工作。她说,区里近七八年间,为发展黄花菜主导产业创造全面发展的环境,投资七十多亿元,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万佳深呼吸小镇国际建设养生示范地等称号。
我们站在这高峰四眺,只见山腰下黄花片片如祥云。短短几年内,云州区精选项目,准确扶贫,很快就发展到十五万亩,已形成两万亩的片区一百零一个农业村、十四家龙头企业,形成一区一业的发展格局。我们回味着午饭时盘中黄花菜的有机香、引人们深呼吸的活香和萱草根散发的深香,真感到余味无穷。
二
那么,云州区由原有三四万亩黄花,怎么发展到现有的十五万亩?
小张说,把黄花菜当主业,开始大家有五怕:一怕天旱;二怕虫害;三怕雨涝难摘难晒干;四怕种多缺劳力;五怕产多了难卖。
人们当时思想不通,议论纷纷。都说黄花好,就是困难办不了。可区领导说了句“发动汽车时声音嘈杂,走上路就没声音了”。小张很佩服领导“说话磨破嘴,办事跑断腿,数数挤干水”的担当精神。对此,前几年调研时,我也很能感受到他们的辛劳。
开始动员发展黄花时,乡镇书记发愁,村支书们摇头,可区领导很有耐心,我体会到了苦口婆心的含义。下边思想不通,他们不生气,不动怒,慢言细语地讲道理,摆事实,一次不行,十次,一年不通,两三年,直到说通为止。
他们认为产生问题的同时就产生了方法。可这方法不是现成地摆在眼前,而是要下功夫去寻找。他们强调用心寻找当地群众的先进经验并加以总结使之推广,区里多次发文件,推广先进人物的先进经验,打通干部、群众的心结。
小张说,领导强调思想工作上炕头,政策服务到地头。领导走到黄花丛中与老百姓一起劳作,听取大家意愿。首先成立黄花办、黄花协会、产业精准扶贫领导小组,核实所有数据,区乡签订责任状,配套考核奖惩制度,保证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其次制订出台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计划,确定实现农业劳力人均一亩黄花地。再者围绕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的实施,开始时给予每亩五百到一千元的种植补贴,对于规模种植户免费打井,推广节水设施三万多亩,把学校体育场等公共场地暑期向种植户开放,引进山东、河南等地的季节性工人三千多人,推广投三百元保五千元的自然灾害保险和投四百元保七千元的目标价格保险。这些政策的实施,让农民们和黄花产业获得极大的关注和发展,也给他们吃了颗“定心丸”,有了放开拳脚大胆去做的勇气。
小张还特别骄傲地给我们讲述了近两年区政府的扶贫成果,听后也让我很是震撼。他们引进扶持了二十五家农业项目,其中,宜民公司已投资三亿多元,种植黄花一万多亩,建成集生产加工、冷藏库、成品库、黄花展厅、育苗车间等为一体的加工车间,可满足盛产期黄花加工的需求;投资一点五亿元的大同冰山黄花菜真空冷冻干燥项目已经生产。
我们在兴农黄花公司品尝他们研制的黄花泡菜、咀嚼片、食用酱等十一种黄花食品,还在其他企业品尝黄花酒、黄花醋、黄花酱和黄花饮料。这些产品已是大量上市的商品,品牌已远扬,香味在扩散。我们品尝着各种不同产品,再回味这香味,觉得这香,是黄花从火山环抱的环境中吸收来的树草香和水土香,更是扶贫的精准香,是领头干部、群众苦熬、苦想、苦干中的汗水、泪水、血水结晶而成的翡翠、珍珠、玛瑙香……
三
今年7月的云州区极端天气居多,要么连续十多天时阴时雨,要么就是连日暴晒。我在这期间到区里的各个乡镇召开过四个座谈会,知道今年的自然气候对于黄花市场来说着实是个灾年,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丰收景象。
7月中旬一个晚上的第五个座谈会,更加证明了这一点。参加会议人员中,有最先发展黄花区的干部,有新发展黄花产业并取得成效的乡村书记,有返乡创业的企业家,有种植模范户,还有暑假回村帮助采摘及售卖黄花的大学生。
先是研究虫灾问题。过去虽然出现过锈病、诱斑病和红蜘蛛、蚜虫等几种病虫,但都是可控的经验。可今年春天出现的蓟马,专吃黄花菜花蕾头,吃完后花蕾马上就会变黑变弯曲,使产量受损。对此,农民发明了以草木灰水等扑灭的方法,小有成效。
入夏后一段时间的暴雨和高温百年不遇,但区里的黄花大部分进入两个大企业,用冷冻和烘干技术处理,剩余的黄花放在区里和各个乡、村的集体冷库或个人冷库中,可储存一周多的时间,用此方法黄花损失也减少了许多。乡亲们还改变黄花采摘时间,由晚上摘“头角”变成下午3点开始摘“二角”。下午摘“二角”是乡亲们的发明,是对应凌晨3点摘“头角”而言。这样,可多采两倍左右,躲过暴雨期。每逢太阳出来,家家户户门前都铺满黄花,连水泥路、汽车道和人行道都在为晒黄花让道。其中,也有部分村民的黄花菜质量和数量有所下降,有的减产三分之一左右。但这部分新发展的受灾户大部分在其它作物上弥补了损失,因此仍然信心十足地发展黄花菜,开始准备来年的增产措施。
小张和我说,今年区里黄花产值预计可达五亿元,种植户人均收入五千元。有一个乡,初步估算仅黄花种植这一项的年收入就可达到七千万元,人均收入在七千元左右。桑干河畔的最大黄花种植户说,其年收入可达三十多万元,连在外打工的孩子都辞去工作几年了,一心一意经营黄花。
座谈会期间大家交谈甚欢。村里人称的“猛书记”眼光猛,行动猛,原在外打工挣钱,后看准商机回乡帮助乡民致富。他在一片黄花种植新区有二百亩地,为保证种植出来的黄花质量,从山东、河南等地雇用农民工二百多人养护、采摘黄花,间接带动乡村服务业的发展。已经四十九岁的贾大嫂是村里采摘黄花最快的人,可以达到每秒摘两个角的速度,摘一大把放一下,双手飞速摘放。从晚上12点摘到第二天10点,可摘二百多斤近二十万个角儿。回家后还要干后续工作,劳动到中午。当我问她累不累、饿不饿,她竟说摘黄花时心是越来越亮堂,一点不觉得累,闻黄花香也能闻饱,不觉得饥饿。她家里十六亩黄花地去年收入达十五万元以上。
这次座谈会上又见到劳模老朱,他种有五十亩黄花地,每年孩子们都会帮他采摘黄花,老朱以不好意思的心情给孩子们讲了按劳分配的方法,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说挣的是辛苦钱。黄花香得人不乏也不困。去年盖新房,今年准备买车。老朱说到最后激动地站起来。
被全区人叫做黄花姑娘的大学生冉冉只有二十一岁,她俊俏的画像被印在乡里最显眼的墙上。虽然现在还在大学学习管理,但每逢暑假她就回到家乡帮助管理黄花产业,还通过网络销售为家乡增加收入,给全区做了榜样。她说:“云州区抓黄花扶贫的链条已经和我的理想联系在一起,我明白了宋代文学家苏轼‘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诗歌的真实性,我家乡有摘不完的金山,毕业后就马上回乡发展黄花产业。”
座谈会上大家高兴地说,扶贫扶到点子上了,地里年年金针变金条,梦里也会笑醒。
我想起家乡领导重复的一句话:扶贫说一千道一万,增加收入是关键。
不虚此行。我知道云州区——我的家乡在扶贫中真的变成了香都。我品尝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结合的异香,品尝到人们由穷变富的感情香,品尝到国家全面发展传来的时代香。这香是国色天香,是有中国特色的国色和以民为天的天香。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吕日周,山西大同人,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名誉会长。1983年,在山西省委农工部工作的吕日周,被破格安排到山西省唯一的改革试点县原平担任县委书记。他根据当地农民的改革实践,创造发展了一种崭新的城乡经济组织形式,即风靡一时的“政府搭台,群众唱戏”。三年之后,他使穷困的原平县“咸鱼翻生”,实现财政收入相当于周边12个县的总和。据说作家柯云路成名作《新星》主人公李向南的改革经历即取材于此。作为李向南的原型,吕日周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风云人物和一代改革者的缩影。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新时代之光 !火山品香——家乡在扶贫中真的变成了香都!https://www.sxdt.com.cn/show-12-169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