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考古:山西大同湖东北魏墓群发掘简报(下)

 2018-09-04 16:58:50  来源:考古汇  编辑:小青  关注热度:

  一〇 M9
  (一)墓葬形制
 
  该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83°,西邻M10(图四六、图四七)。墓室口大底小,四壁较直,且有宽0.05米的铁镢工具痕迹。墓口距地表0.3米,长2.7、宽1.2米,墓底距地面4.1米,长2.8、宽1.3米,墓底平整,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


图四六 M9平、剖面图
  1.铜带钩

  图四七 M9全景
  
  在墓室内有一棺一椁,均为松木质,东西向摆放。椁呈长方形,长2.44、宽1.06、残高0.9米,椁板厚0.08米。棺略呈梯形,长2.1、宽0.8—1、残高0.3米,棺板厚0.08米。椁盖上方东北角有一个长0.5、宽0.56米的盗洞。棺内有1具人骨架,男性,未采集,头向东,面向不明,葬式为仰身直肢,保存状况差,全部腐朽成灰。
 
  (二)随葬品
 
  出土器物仅铜带钩1件。标本M9:1,钩体呈弯钩形,弧度不大,钩钮呈圆柱形,位于钩背中部,截面呈圆形,通体素面。通长11、直径0.7—1厘米,钮高1、径1.3厘米(图四八、图四九)。


图四八 铜带钩( M9: 1)

  图四九 铜带钩( M9: 1)
  
  一一 M10
 
  (一)墓葬形制
 
  该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88°,东距M9约30米(图五〇、图五一)。


图五〇 M10平、剖面图
  1.铜带钩 2.铜环 3.铜扣

  图五一 M10全景(北→南)
  
  墓室口大底小,北、南、西三壁较直,东壁略有斜坡,四壁有明显的工具痕迹,长16、宽6厘米,南壁和西壁各有两个脚窝。墓口距地表0.3米,长2.5、宽1.3米,墓底距地面2.8米,长2.4、宽1.3米,墓底平整,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
 
  在墓室内有一棺一椁,东西向摆放。椁呈长方形,长1.3、宽0.6米,椁板厚0.05米。棺长方形,长1.9、宽0.7、残高0.54米,棺板厚0.1米。棺内有1具人骨架,性别不详,头向东南,面向上,葬式为仰身直肢,保存状况差,全部腐朽成灰,未采集。
 
  (二)随葬品
 
  出土器物除兽骨1件外,还有3件铜器。扣1件。标本M10:4,平面呈圆形,中空,直径1.5、高0.3厘米(图五二:1)。


图五二 M10出土器物
  1.铜扣(M10:4) 2.铜环(M10:3)
  3.铜带钩(M10:2)
  
  环1件。标本M10:3,素面,外径4、内径3厘米(图五二:2,图五三)。位于棺内靠近西侧棺板处。


图五三 铜环( M10: 3)
  
  带钩1件。标本M10:2,钩体呈琵琶形,弧度不大,钩钮呈圆柱形,位于钩背上半部分,截面偏平,正面有变体龙纹。通长14厘米,钮高1、径1.1厘米(图五二:3,图五四)。位于棺内西部。


图五四 铜带钩( M10: 2)
  
  一二 M12
 
  (一)墓葬形制
 
  该墓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坐北朝南,方向315°,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图五五、图五六)。东邻M11。


图五五 M12平、剖面图
  1.金戒指 2.陶钵 3.陶瓶 4.陶罐
  

图五六 M12全景(北→南)
  
  墓道开口于冻土层下1米处,平面呈长方形,位于墓室南部,与墓室在一条直线上,填黄色五花土,坡长4.2、深2.5、宽1.4—1.5米。
 
  墓门与墓道没有明显界限,距现存地表4.2米,由封门土坯相隔而分,墓门现已模糊不清。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圆角,长4.4、宽约4米,距地表深4.2米,墓室填土为黄色五花土。墓室西北有棺2具,南北向摆放,平面呈梯形,大头小尾式。大棺长2.3、宽0.6—0.85、残高0.3米,棺板厚0.1米。小棺长2.2、宽0.6—0.85、残高0.7米,棺板厚0.1米。
 
  棺木以铁钉钉合,棺木已朽烂不堪。2棺内各有1具骨架,较小棺内骨架保存较好,较大棺内骨架保存极差。小棺内骨架为女性,头向南,面向不清,葬式为仰身直肢,保存状况较差,人骨腐蚀严重,已采集。
 
  (二)随葬品
 
  1.陶器
  瓶1件。标本M12:3,通体磨光,制作精细。喇叭形口,平沿下斜,圆唇,束颈,广肩,鼓腹,平底。颈下部、肩上部、腹部饰如意云纹,腹部以下竖划交叉三角纹。口径8.5、腹径12.5、底径5、通高15.5厘米(图五七:3)。


图五七 M12出土器物
  1.金戒指( M12:1) 2.陶钵( M12: 2)
  3.陶瓶( M12: 3)
  
  钵1件。标本M12:2,敛口,圆唇,收腹,小凹底。口径8.5、腹径9.2、底径3.9、通高4.5厘米(图五七:2)。
  罐1件。标本M12:4,侈口,平沿,粗高颈,圆鼓腹,平底,素面。口径8.8、腹径10.8、底径4.5、通高12.5厘米。此外,还出土4枚铁棺钉。
 
  2.金器
 
  戒指1件。标本M12:1,外径2.7、内径1.7厘米,戒面呈椭圆形,中空,深0.5厘米,原来应该有宝石镶嵌(图五七:1,图五八)。

图五八 金戒指( M12: 1)
 
  一三 M13
 
  (一)墓葬形制
 
  该墓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坐东朝西,方向272°,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图五九、图六〇)。


图五九 M13平、剖面图
  1.铜棺饰 2.陶瓶 3、9、11、13.陶高领罐
  4-6、10.陶壶 7.红陶片 8.陶盆
  12.铁棺环、棺钉 14.牛肩胛骨

  图六〇 M13全景(西→东)
  
  西南邻M14。墓道开口于冻土层下1米处,平面呈长方形,位于墓室西部,与墓室在一条直线上,填黄褐色五花土,坡长12.4、深6.2米,上口长10.74、宽0.85米,下口宽0.9—1.1米。墓门与墓道没有明显界限,距现存地表4.9米,由封门土坯相隔而分,封门土坯薄而短,墓门高1.3、宽0.26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中间略鼓,圆角,长3.2、宽1.24—1.52米,距地表深6.9米,墓室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墓室西北处掏一个小壁龛,距墓底0.7米,龛上放有3块碎陶片,其中一块陶片有火烧过的痕迹。墓室四壁和墓道壁上留有明显的工具痕迹。
 
  墓室内有棺1具,东西向摆放,平面呈梯形,大头小尾式。棺长1.9、宽0.4—0.6、残高0.7米,棺板厚0.1米。棺木以铁钉钉合。棺内有1具骨架,性别不详,头向西,面向不清,葬式为仰身直肢,保存状况较差,人骨腐蚀严重,已成灰状,未采集。
 
  (二)随葬品
 
  1.陶器
 
  瓶1件。标本M13:4,通体磨光,制作精细。喇叭形口,平沿下斜,圆唇,束颈,鼓腹,平底微内收。颈中部饰一周凸弦纹,肩部饰以模糊的波浪纹,通体用竖线装饰。口径14.2、腹径20、底径8、通高32厘米(图六一:1)。出土于棺内西侧棺板附近。


图六一 M13出土器物
1.陶瓶(M13:4) 2-5.陶壶(M13:2、5、6、10)
  6-8.陶高领罐(M13:9、3、13) 9.陶盆(M13:8)
  10.红陶片(M13:7) 11.牛肩胛骨(M13:14)  
  
  壶4件。标本M13:2,通体磨光,制作精细。喇叭形口,平沿,方唇,束颈,鼓腹,平底。沿外有一周戳刺纹,颈下部饰一周凹弦纹。口径7、腹径11、底径5、通高15.5厘米(图六一:2,图六二)。


图六二 陶壶( M13: 2)
  
  出土于棺外西侧。标本M13:5,通体磨光,制作精细。喇叭形口,平沿,圆唇,束颈,广肩,鼓腹,平底。颈下饰一周凸弦纹,凸弦纹以下饰闭合弧线组成的椭圆形纹饰。口径8、腹径12、底径7、通高15.5厘米(图六一:3,图六三)。

图六三 陶壶( M13: 5)
  
  标本M13:6,通体磨光,制作精细。侈口,平沿,方唇,束颈,鼓腹,平底。颈部饰一周凹弦纹,唇沿以下饰竖划纹。口径6.5、腹径10.6、底径6.5、通高15.5厘米(图六一:4,图六四)。


图六四 陶壶( M13: 6)
  
  出土于棺外西侧棺板中部。标本M13:10,颈部以上残缺,鼓腹、平底,颈下部贴塑一周宽约0.6厘米的凸线纹(图六一:5)。出土于棺外东南角。
 
  高领罐4件。分大小两种。大高领罐,标本M13:9,通体磨光,制作精细。侈口,方唇,短颈,鼓腹,平底。颈部饰一周凸弦纹,通体素面。口径20、腹径32、底径13、通高49厘米(图六一:6)。出土于墓室西北角。小高领罐,标本M13:3,敞口,直沿,尖唇,高领,鼓腹,平底。唇沿下一周锯齿状突棱,颈部饰一周凹弦纹,凹弦纹下饰闭合弧线组成的椭圆形纹饰。口径7、腹径11.8、底径5.5、通高11厘米(图六一:7,图六五)。


图六五 陶罐( M13: 3)
  
  出土于棺外西南角。标本M13:13,敞口,直沿,短颈,鼓腹,平底。沿下、颈下部各饰一周戳刺纹。口径8、腹径10、底径5.5、通高13.5厘米(图六一:8)。出土于棺内西北角。
 
  盆1件。标本M13:8,敞口,平沿,圆唇,平底。腹部饰两块方格纹,长约3厘米。口径36、底径15、高20厘米(图六一:9,图六六)。出土于棺外西北角处。


图六六 陶盆( M13: 8)
  
  红陶片1件。标本M13:7,红色,腹部饰一周凸弦纹,上饰压棱纹(图六一:10,图六七)。位于墓室西北角处。


图六七 红陶片( M13: 7)
  
  2.牛肩胛骨
 
  1件。标本M13:14,长39、宽6—17厘米(图六一:11,图六八)。


图六八 牛肩胛骨( M13: 14)
  
  此外,还出土铜棺饰1件,已残;铁棺钉9件、铁棺环5件。
 
  一四 M14
 
  (一)墓葬形制
 
  该墓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坐东朝西,方向265°,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图六九)。


图六九 M14平、剖面图
  1.铜镯 2、5、9陶罐 3.陶壶
  4.陶纺轮 6.串饰 7.铜耳环 8.铜戒指
  
  斜坡墓道开口于冻土层下0.7米处,平面长方形,位于墓室西部,与墓室在一条直线上,墓道填褐色五花土,墓道壁光滑平整,底部为胶泥粘土和沙层,坡长4.2、深2.7米,上口长3、宽0.9米,下口宽0.9米。
 
  墓门与墓道没有明显界限,距现存地表1.8米,由封门土坯相隔而分,封门土坯薄而短。墓门高1.2、宽0.9米,封门土坯宽0.15、残高0.2米。墓室平面略呈长方形,长3.6、宽1.5—2.2米,距地表深5.2米,墓室填土为五花土。四壁较直,顶部为窑式顶。
 
  在墓室偏东有木棺1具,东西向摆放,平面呈梯形,大头小尾式,大头在西,小头在东,底棺上有一层腐朽木料屑。棺长1.56、宽0.3—0.6、残高0.2、厚0.04米,保存极差,已腐朽。棺内有1具骨架,女性,头向西,面向不详,葬式为仰身直肢,保存状况较好,部分骨架腐朽呈粉末状,已采集。
 
  (二)随葬品
 
  1.陶器
 
  壶1件。标本M
14:3,残,保存较差,仅存腹下部、底部。弧腹、平底。残存腹径13.5、底径6.5厘米。
 
  罐3件。形制、大小一致。标本M14:2,保存相对较好,位于棺内东北角。敞口,平折沿,方唇,长颈,鼓腹,平底,素面。残存口径8、腹径13、底径6.4、通高18厘米。标本M14:5、9残,基本呈碎片。
 
  纺轮1件。标本M14:4,残,圆形,正中钻一大圆孔、一小孔,表面有四道凹弦划痕。直径6厘米,大孔直径0.7、小孔直径0.3厘米(图七〇:5,图七一)。出土于棺外西南角。


图七〇 M14出土器物
  1.铜耳环(14: 7) 2.铜戒指(M14:8) 3.铜镯(M14:1)
  4.串饰(M14:6) 5.陶纺轮(14:4)


图七一 陶纺轮( M14: 4)
  
  图七二 铜耳环( M14: 7)

 
  2.铜器
 
  耳环1件。标本M14:7,外径1.5、内径1厘米(图七〇:1,图七二)。位于墓主右肩。戒指1件。标本M14:8,外径2.3、内径1.8厘米(图七〇:2,图七三)。位于墓主髋骨东侧。


图七三 铜戒指( M14: 8)
  
  镯1件。标本M14:1,实心,外径7.5、内径6.9厘米(图七〇:3,图七四)。套在墓主左手腕。


图七四 铜镯( M14: 1)
  
  3.骨器
 
  串饰1组。标本M14:6,由36颗扁圆形串珠、两颗蓝色玻璃珠、两颗较大的骨珠和锥形吊坠组成,串珠、玻璃珠直径0.5厘米,较大的两颗直径分别是0.8、1.5厘米,吊坠直径0.7—1.8、高2.3厘米(图七〇:4,图七五)。出土时散乱一堆,位于墓主颈部左侧。此外,还出土一些棺钉、棺环。


图七五 串饰( M14: 6)
  
  一五 M15
 
  (一)墓葬形制
 
  该墓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坐东朝西,方向278°,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图七六、图七七)。


图七六 M15平、剖面图
    1.石灰枕 2-4、6陶壶 5.陶罐 7、8.陶瓶


图七七 M15全景(西→东)
  
  墓道开口于冻土层下0.7米处,平面长方形,位于墓室西部,与墓室在一条直线上,墓道填褐色五花土,墓道壁光滑平整,坡长6.5、深4.4米,上口长5.1、宽0.9米,下口宽0.95米。墓门距现存地表3.2米,由封门土坯相隔而分,封门土坯薄而短。墓门高1.3、宽0.95米,封门土坯宽0.3、残高0.2米。墓室平面略呈梯形,长2.5、宽1.1—1.2米,距地表深4.5米,墓室填土为淤积水浸杂五花土。墓室略低于墓门道,周壁处于一层胶泥之上,故周壁平整、光滑,墓底平坦,墓顶接近于平顶,后顶部略弧(图七八)。


图七八 M15墓室出土情况
  
  墓室内有棺1具,东西向摆放,平面呈梯形,大头小尾式,大头在西,小头在东,底棺上有一层腐朽木料屑。棺长1.9、宽0.5—0.7、残高0.2、厚0.06米,保存较好。
  棺内有1具骨架,男性,年龄在40岁左右,头向西,面向上,葬式为仰身略曲肢,保存状况较好,已采集。
 
  (二)随葬品
 
  1.陶器
 
  瓶2件。标本M15:7,通体磨光,制作精细。喇叭形口,平沿,方唇,束颈,广肩,鼓腹,平底。颈下饰两周凸弦纹,肩下、腹部饰各一周凹弦纹,颈部饰竖线纹,肩部饰斜方格纹,腹部饰折线三角纹。口径10、腹径15.2、底径7.2、通高22.6厘米(图七九:1)。


图七九 M15出土器物
  1、2.陶瓶(M15:7、4)
  3、5.陶壶(M15:3、8) 4.陶罐(M15:2)
  
  出土于棺外西侧。标本M15:4,通体磨光,制作精细。喇叭形口,平沿下斜,圆唇,束颈,广肩,鼓腹,平底。颈下、肩部饰两周凸弦纹,间以斜方格纹。口径6.8、腹径11、底径4.6、通高15.5厘米(图七九:2)。出土于棺内西南角。
  壶4件。标本M15:3,侈口,直沿,圆唇,短颈,鼓腹,平底。肩部饰一周凹弦纹,肩部饰斜方格纹,颈部、腹部饰竖线纹。出土于棺内头骨右上方。口径7.7、腹径10.5、底径6、通高13.5厘米(图七九:3,图八〇)。


图八〇  陶壶(M15:3)
  
  标本M15:8,通体磨光,制作精细。喇叭形口,平沿,尖唇,短颈,广肩,鼓腹,平底。颈下、腹部各饰一周凹弦纹。口径22、腹径30、底径14、通高44厘米(图七九:5)。出土于棺外西北角,封门土坯下。
 
  罐1件。标本M15:2,敞口,直沿,方唇,短颈,鼓腹,平底。沿下、颈下部各饰一周戳刺纹。口径8.5、腹径10、底径5.4、通高13厘米(图七九:4,图八一)。出土于棺内西北角。


陶罐(M15:2)
  2.石灰枕
 
  1件。标本M15:1,残,基本呈长方形,白色,长约35、宽约15厘米。位于墓主头骨右侧。
 
  结语
 
  大同是北魏都城所在,地处雁门关外,汉代置平城县。自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398年)迁都至此,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历时96年。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大同作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存。以往发掘的北魏墓葬已达数百座,湖东北魏墓群即是其中之一,且距离沙岭北魏墓群[2]、迎宾大道北魏墓群[3]、雁北师院北魏墓群[4]、七里村北魏墓群[5]、智家堡北魏墓[6]等都不是很远,最远距离也仅10公里左右。
 
  本次发掘的湖东墓群并不是该地区第一次发掘的北魏墓群,1986年山西省大同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大同县大秦铁路湖东编组站基本建设,在所占地段的东北面,曾抢救性发掘清理一处北魏墓群[7]。当时发掘的M1与此次发掘的北魏墓群属于同一片区域,且距离相近,属于同一个时期。
 
  本次发掘的15座墓葬有4座夫妇合葬墓,10座单人葬,1座空墓,其中夫妇合葬墓均是双人葬。15座墓葬形制多种多样,竖穴、土洞、砖室墓皆有。土洞墓所占比例较大,有11座,分别是M1-M6、M11-M15;砖室墓2座,分别是M7、M8;竖穴土坑墓2座,分别是M9、M10。砖室墓与土洞墓的墓道形制都是长方形斜坡墓道,除M5、M7外都有棺木。
 
  墓葬分布集中的区域主要有三块,M1—M8集中分布在东南部,M11、M12分布在西南部,M13-M15集中分布在东北部。M11、M12两座墓坐北朝南,基本呈南北走向,其余带墓道的11座墓均是坐东朝西,呈东西走向。可以看出,墓群可能存在两种族群,且同族的墓葬都集中葬在一起。北魏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方统一政权,在鲜卑拓跋部从东北逐渐发展壮大进而建国之时,一路吸收、融入别的少数民族,还有一些胡族臣服或依附于鲜卑拓跋,加之还有大量的汉族,因此在葬俗方面,可能会有不同葬制的体现。
 
  M3出土的鎏金铜铺首,虽然已经残缺,但其保留部分与1986年发掘的湖东M1出土的鎏金铜铺首在外形上十分接近,均是眉骨硕大、突出,眉毛向上卷曲,双眼圆睁,胡须浓密,向下卷曲,两侧獠牙壮硕外伸,鼻翼硕大,形象狰狞可畏。这类铺首常见于平城时期北魏墓中,如大同市南郊区小南头乡齐家坡村北魏墓[8]、大同市城南七里村北魏墓群[9]、大同市迎宾大道北魏墓群[10]等。这些墓葬出土的铜兽面铺首,外形相似,大小相近,可以证明这些墓葬同属于北魏平城时期。
 
  墓群出土的陶壶、陶罐也都是平城时期墓葬常见的随葬器皿,纹饰亦常见于其他北魏墓葬出土的陶器,如水波纹、忍冬纹、网格状暗纹等,与大同南郊北魏墓群随葬陶器所饰纹饰相同。此外,湖东墓群中出土的大量铁棺钉、棺环,也均是平城时期墓葬常用的棺构件。因此,虽然湖东墓群没有发现带有年代印记的墓志、砖等,但是根据墓葬的形制、出土物的器形等方面判断,湖东墓群是属于北魏平城时期的墓葬群。湖东北魏墓群的发掘丰富了大同北魏考古的资料,极大地补充了本地区研究北魏平城历史发展的内容,同时也是北魏葬俗等方面研究的重要资料,是北魏平城考古的又一次重要发现。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省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领队:张庆捷
  发掘:吕金才、冀保金、李白军、孙先徒、张王俊、高松等
  拍摄:吕金才
  绘图:江伟伟、畅红霞、白曙璋
  执笔:白曙璋、靖晓亭
  注释:
  [1]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47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92年第8期。
  [2]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0期。
  [3][10]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文物》2006年第10期。
  [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北魏宋绍祖墓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7期。
  [5][9]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七里村北魏墓群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0期。
  [6]王银田、刘俊喜:《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墓》,《文物》2001年第7期。
  [7]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湖东北魏一号墓》,《文物》2004年第12期。
  [8]王银田、韩生存:《大同市齐家坡北魏墓发掘简报》,《文物季刊》1995年第1期。
  文章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年第2期
  责任编辑:张越
  审核:郝丽君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https://www.sxdt.com.cn/show-12-16868-1.html

哆哒一下您儿此刻滴心情:

栏目推荐

从大同古城到中国院子:一座城的“活化之路”

从大同古城到中国院子:一座城的“活化之路”

  (该图片来源:网络)    芒种时节,年逾七旬的上海人老陈和三五好友在其四合院中央以茶会友,体味古人的闲情雅致。这是他在大同居住的第三个年头,宜居的气候和厚重的文化,让他决定...更多

2024-06-25 11:16:21
“古都文化行 书香润万家”赠书活动暨大同市作协创作基地挂牌仪式在灵丘举行

“古都文化行 书香润万家”赠书活动暨大同市作...

5月30日,大同市作家协会、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编委会、灵丘县文联、灵丘县作家协会组织作家会员赴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灵丘博物馆、黑龙河村民俗博物馆、北洋小学、水乡小院文学艺术创作基地...更多

2024-06-02 18:04:50
活动预告 ▎“4•23世界读书日”诵读展演活动

活动预告 ▎“4•23世界读书日”诵读展演活动

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广大市民读者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素养,推进书香大同的建设,打造文化大同、文明大同、微笑大同新名片,特举办浸润书香 ...更多

2024-04-22 19:05:52
大同的九龙奋月铜火锅曾经为国礼,你造吗?

大同的九龙奋月铜火锅曾经为国礼,你造吗?

  九条飞龙栩栩如生在一片金色的云光里盘旋,祥云环绕在周身上下,龙首昂扬抬头望月,龙身摆动连续相随,此情此景,让人不由惊叹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    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些巧夺天...更多

2016-07-04 09:56:00

大同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文旅融合精品项目

非遗手工、汉服租赁、个人艺术、木制马车……走进大同古城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一个个富有历史气息的文化符号扑面而来。更多

2024-04-11 11:08:39

大同云冈国际机场,正式获批!

大同云冈国际机场,正式获批! 更多

2024-03-07 23:24:11

杨俊芳 | 《夜幕将至》:纠结的乡愁与现代文明...

在第6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包揽“费穆荣誉最佳影片”“迷影选择荣誉”“桐叶荣誉”三项殊荣的电影《夜幕将至》已定档于1月12日...更多

2024-01-05 11:58:58

文化大同的美丽图景—《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

《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堪称是现象级的,媒体将其称为“大同文化宝典”;文史学者要进认为,《古都·大同文化...更多

2024-01-05 11:56:16

《古都·大同文化 系列丛书》正式发布

历史的回响,千年的印记。17日上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大同知名文化人士崔银主编的《古都·大同文化 系列丛书》首...更多

2023-12-19 20:37:18

活动预告丨12月2日平城讲坛:《梦里穿行 情铸诗...

讲座主题《梦里穿行 情铸诗心》一个梦境,点燃了诗的灵魂。心的悸动,跳跃成《溪月清吟》,情的驿动,凝固在字里行间。真诚...更多

2023-11-30 17: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