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7-19日,由
大同市政协、
大同大学主办,大同市政协办公厅、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大同市文化局、大同市文物局、云冈石窟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大同·北魏文化论坛”在山西大同成功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北魏平城——开放融合的世界城市”,来自国内外高校以及学术研究机构的近130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开幕式中,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楼劲教授就北朝政治史与制度史、民族与文化的关系、汉化与民族等问题,发表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原山西省考古所所长张庆捷教授、美国堡垒州立学院历史系南恺时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吕宗力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张鹤泉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范兆飞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张庆捷《山西近年北朝考古重要发现》重点介绍了云冈石窟窟顶Ⅰ区北魏佛教寺院遗址、云冈石窟窟顶Ⅱ区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三处考古发掘成果;南恺时《北朝孝子图的历史价值》介绍了最近二十年北朝孝子图的载体——石棺与石床的出土情况,指出北魏汉化对北朝孝子图的影响,讨论了东汉与北朝孝子图的区别;吕宗力《谶纬与北朝文学》以北朝文学作品为讨论对象,进而揭示北朝文学中的谶纬影响,由此反映出北朝谶纬的社会化及民间化;张鹤泉《论北魏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王爵的继承》深入探讨了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王爵继承的世子、过继、绍封、复爵及蕃王制等问题,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后封爵制度的变化与承继;范兆飞《士族谱系的变奏——基于中古太原白氏的个案考察》以太原白氏为线索对中古谱系构成的特征及本质进行了系统考论。
本次论坛共提交学术论文58篇,按照“政治制度”、“考古宗教”、“文化艺术”三大类别设置分论坛进行研讨。
一、政治制度。鲜卑部落联盟作为拓跋鲜卑建国的重要基石,对其后的北魏政权亦产生了深远影响。杨昕沫《鲜卑部落联盟国家兴废的原因与影响分析》指出,尚武是导致鲜卑部落联盟国家兴废的重要原因,并论及其对北方民族大融合、佛教信仰的传播以及妇女地位提升的重要影响。倪润安《檀石槐鲜卑的文化建设与帝国意图》分析了长城地带墓葬出土的中口陶罐、马纹饰牌、鹿纹饰牌、漩涡纹耳饰、圈点纹骨角器五组器物所蕴含的檀石槐鲜卑文化因素,论证了檀石槐鲜卑文化与拓跋鲜卑文化的一脉相承及其对拓跋鲜卑入主中原的文化推助。
对战略要地的政治经营体现了北魏政府的国家治理策略。(韩)崔珍烈《平城定都与鲜卑人保持的草原政治文化》分析了北魏定都平城的原因,考察北魏定都平城对平城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融合以及拓跋政权保持草原政治文化的影响。王仁磊《道武帝平定河北与北魏在北方的迅速崛起》论述了北魏道武帝平定河北对北魏皇权的确立、文化与文物制度的建设、经济总量的增长、战略地位的提高产生的重要影响。何畏《北魏后期经略南中考》对北魏经略南中的条件以及经济政治手段进行了探讨。
族群认同与拓跋政治统治的关系是一个精彩的议题。杨懿《偏见与认同:从“索头”称谓论拓跋氏的族别抉择》考察了“索头”称谓在十六国南北朝的普及和使用情况,探讨了其所蕴含的族别认知涵义及对拓跋族群认同与族群凝聚的催化作用,而族群认同无疑成为北魏王权统治的坚实基础。
北魏财政制度、监察制度、丧礼制度、服饰制度、官制改革等问题备受学者关注。王万盈《北魏财政与政府治理论析》从政府治理的视角考察北魏财政体制与财政税收的嬗变。阎晓磊《北魏与早期拜占庭帝国监察制度比较》对北魏和早期拜占庭帝国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察体系的运转、监察方式等的差异性进行了讨论。苗霖霖《北魏后宫丧礼考》结合传统文献和墓志铭文,论述了以谥法、赠官为中心的北魏后宫的丧礼制度。刘芳《北魏服饰制度初探》梳理分析了北魏历代服饰制度的建立,阐释了孝文帝时期冠服服制形态以及服饰制度所体现的北魏独特的文化内涵。周伯戡《北魏僧曹制度考》探讨了北魏王权与僧官的互动,论述了北魏僧曹的发展及其职责与性质。
北魏平城宫殿变迁与政治中心转移的关系亦引发了学者的兴趣。马志强、徐美莉《平城宫殿与北魏前期政治》论述了北魏平城时代的宫殿与国家政治的关系。牛润珍《邺城与北魏政治》论述了拓跋氏占据邺城后对其官制、行政建置的调整以及邺城对北魏政治改革的重要影响。许孝堂《崇光宫与献文帝》考证崇光宫、宁光宫、宁先宫宫名的变换,论析了由此而折射的献文帝和文成文明太后两大阵营的政治斗争以及献文帝与孝文帝的父子之情。
女性干政是贯穿北魏政治发展变化的重要问题,李小瑞、赵敏《成败皆女德——论北魏皇族女性干政》选取新的研究视角,从女德的角度探讨北魏皇族女性干政的成败得失。
二、考古宗教。考古文物材料的发掘发现为传统史学研究带来了新资料、新方法、新视角,备受与会学者关注,成为本次论坛的热点。在运用考古文物资料的研究中,除传统的考古调查、考证考释,引入社会史、文化史、民俗史、宗教史等领域的研究方法成为新的趋势,这无疑丰富了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内容,推进了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涉猎广泛,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佛教石窟方面。(奥地利)史瀚文《莫高窟作为宝库和拯救的道场》指出,莫高窟存在数量巨大的洞窟,年代集中,是纪念和为逝者祈福的空间,而非生者坐禅、拜佛之地,并对莫高窟所依赖的宗教原则以及逼真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尚永琪《提婆达多“善知识”造像考——对甘肃金塔寺石窟东窟反身菩萨像的认定》从图像与文献两方面,对甘肃河西走廊金塔寺石窟东窟反身菩萨是否为提婆达多之形象进行了考述。安大钧、马维平、宋志强《5世纪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印迹——以云冈石窟为中心的具象考察》通过从佛教、建筑、服饰、装饰纹样、音乐舞蹈等方面,探析云冈石窟所包含的印度、波斯、希腊艺术因素,从而印证了以平城为东方起点的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融合。(美)蒋人和《天龙山石窟雕像近代历史研究》介绍了天龙山石窟的破坏过程、石窟雕像的流散情况以及近代海外学者对石窟的考察、收藏与研究。孙瑜、王超永《龙泉寺石窟调查研究》对龙泉寺石窟的保存现状、病害、石窟周边遗址及遗存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石窟保护提出建议。
遗址方面。要子瑾《魏都平城遗址试探》通过对如浑西水、平城宫、平城外郭城墙、平城近郊等的地理考察,进而论证了北魏平城的地理位置。张志忠《大同古城发现北魏塔基遗址》介绍了遗址的发掘情况、遗迹、出土遗物,进而阐明遗址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刘溢海《北魏与后燕参合陂之战遗址考》在结合历史文献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参合陂大战的地址进行了考证。贾小军《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内部道路交通考略——以僧侣、客商的活动为中心》考察了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交通情况及历史特点。
墓葬方面。(奥地利)苏雅丽《北魏平城的墓葬棺床》主要从棺床所处的墓室位置、材料、随葬品种类、人骨的放置等方面探讨大同北魏墓葬Ⅰ式棺床与Ⅱ式棺床的特征。刘东升《东魏张琼墓志考释》对墓志资料进行考释,为探究北镇之乱以及东魏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提供了补充和佐证。周鼎《北魏〈元妙墓志〉三题》对“长乐王拔”、上党尧氏世系及婚姻情况、尧氏卒葬地等进行考释。朱林芳《北朝贵族的日常生活——以山西地区的墓壁画为例》结合墓葬壁画和文献资料,阐述了北朝贵族阶层的宴饮、狩猎、庄园等生活场景,反映了胡汉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张利亚《浅论北朝歌舞戏在晋阳地区的发展——以墓葬壁画宴乐图为中心》考察了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墓葬壁画砖和山西晋阳地区出土北齐壁画中的歌舞伎乐及宴乐图,论析了歌舞戏在中古时期的发展及传播区域。毛铭《吐谷浑出土金饰片上的白匈奴狩猎人物》介绍了青海都兰吐谷浑大墓的出土情况,对出土金饰片上的白匈奴狩猎人物族别进行论证,将白匈奴狩猎人物图像与中亚、北朝的人物狩猎文物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北朝吐谷浑和白匈奴之间的文化互动。
造像方面。罗操《北朝时期的民间组织与地方自治——以造像记为中心》以造像记为主要材料,探讨了以寺院、村落或家族为中心的信仰共同体即民间组织,在北朝乡村社会公共建设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中所承担的角色。邵正坤《〈郭双欢等十七人造像记〉研究》考察了造像题记和题名中的相关内容以及所涉及的义邑组织结构。
简牍方面。曹万青《走马楼吴简与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研究20年》选取高敏、蒋福亚吴简研究作为代表,兼述其他学者对吴简代表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并回顾和总结了20年来利用吴简进行的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研究情况。王彬《湖南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J1③:325-32考释:二世纪初临湘县司法运作一瞥》通过“君教简”中所载案件解析临湘县司法程序及司法运作的具体情况。
其它。朱明歧《明止堂藏太安四年乙弗氏砖献疑》探讨了“代大太安四年乙弗氏砖”砖文在佐证北魏早期汉化历史及历史文献考订方面的资料价值。杜鹃华《北魏平城福流万世瓦当考》介绍了瓦文的书法风格以及文字寓意,对北魏瓦文的研究和整理予以重视。
三、文化艺术。1600多年前,北魏定都平城,平城逐渐成为多民族融合、多文化交流汇聚之地。平城文化在本次论坛备受瞩目,不少相关的议题引发了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平城文化给予关注。张月琴、刘殿祥《建筑?制度?文化:北魏平城的国学价值》探析北魏平城建筑、制度、文化的国学价值,指出其在推动多元统一的中华民族融合与多元统一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黄文仪《北魏平城时期语言沟通问题探讨》对北魏平城多元族群的语言差异、语言沟通问题及途径作以探讨。刘志尧《左云北魏文化》在考证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左云的北魏文化遗存遗迹、历史著名人物予以介绍。张安娜《灵丘北魏文化遗存探究》以北魏的国道命脉灵丘道为中心,对灵丘重要的北魏文化遗存御射台和觉山寺及其文化意义进行了探究。
作为平城文化的代表,云冈石窟艺术成为热点议题。范子烨《云冈石窟佛教造像与中古时代的“指啸”艺术——兼论阮籍长啸与呼麦之关系》从大同云冈石窟的“指啸”艺术造像出发,揭示指啸艺术与佛、道文化的关系,在以指啸遗存印证古代指啸方式和方法的基础上,讨论阮籍之啸与呼麦艺术的关系。杨俊芳《云冈石窟佛像服饰样式及成因》对云冈石窟佛像的服饰类型、风格进行考察,探讨了云冈石窟佛像服饰艺术的文化渊源。吴巧云《魏鼓声声 胡风烈烈——云冈石窟乐器图像中的鼓》对云冈鼓乐器图像源流作以考证并对其形制进行介绍,论述了龟兹鼓乐在北魏的存在形态及其鼓乐器由北魏至隋唐的衍变,并论及特善诸国鼓乐对龟兹鼓乐繁盛的重要作用。王志芳、李娜《云冈石窟佛像供养人研究》阐述云冈石窟中供养人的雕刻位置、分类、服饰、发式,论述了云冈石窟供养人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
有关星占学、阴阳学、佛教文化方面的议题亦令学者们兴趣盎然。吴羽《崔浩的星占学运用考释——兼谈南北朝星占学的相类》从家世和交游探讨崔浩星占学的渊源和偏好,考证其于军国大事中所运用的星占学的理论来源,分析崔浩所用星占学的特点。陶新华《南北朝时期阴阳学的几个问题》对《宋书》以及《南齐书》中相关阴阳学材料进行论析,进而探究南朝与北朝阴阳学的差异。
文学方面,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更是将研究目光投向社会文化与文学的互动问题上。孙小梅、姚国群、姚玮《北魏高允著述考释》对历代所著录的高允著述进行考释,探析高允著述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体现的拓跋鲜卑民族文学风貌;杨恩玉、何承天《〈鼓吹铙歌〉的内容与创作时间考辨》通过对歌辞内容和有关史实的双重考证,对《鼓吹铙歌》的创作时间予以辨析;刘世明《论北魏诗歌中的儒道观》论析了北魏诗歌中的儒家思想与道家观念。
从本次论坛提交的学术论文来看,北魏史的研究领域愈加宽广,纵深化、精细化研究成为北魏史研究的重要特点,多学科领域、多元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逐渐成为北魏史研究的趋势。在论坛闭幕式上,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尚永琪进行学术总结,他认为本次论坛的学术研讨“是从方方面面将北魏王朝的早期时代做了一个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方面的全方位探索,这应该是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北魏研究的一次集中的成果展示。如果说,北魏平城、云冈石窟是今天大同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象征的话,那么,此次会议所开启的这种全方位聚焦北魏平城时代历史文化研究的特色学术论坛,也应该是并必将成为今后北魏研究和大同文化研究的一个象征性的学术符号。”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 张玲 马志强)
原标题:2018中国大同·北魏文化论坛举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玲 马志强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北魏平城、云冈石窟是大同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象征https://www.sxdt.com.cn/show-12-167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