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避五毒”是怎么来的

 2018-06-15 09:54:04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大宝  关注热度:

  再过三天,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自古民间就有端午节“避五毒”的风俗,小儿要穿“五毒衣”以祛五毒;房间要贴“五毒图”,用针刺之以“除五毒”……那么何谓“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蛤蟆为什么被古人视为“五毒”?
  
  清代凤翔版画《张天师除五毒》
 
  “五毒”之蛇,其“毒最烈”
  《本草纲目》:蝮蛇之毒“不即疗多死”
  “五毒”中以蛇和蝎的毒性最大、害人最深,所谓“蛇蝎心肠”、“心如蛇蝎”就是这个意思。
  

 
  蛇是爬行动物,因为体温低于人类,又被称为“冷血动物”。尽管大多数的蛇都无毒,但有毒的蛇都能要人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蝮蛇”条引南朝梁陶弘景语:“蛇,黄黑色如土,白斑,黄颔尖口,毒最烈。虺,形短而扁,毒与同。蛇类甚众,惟此二种及青为猛,不即疗多死。”
  因此,在端午节出现“避毒禳殃”的风俗后,毒蛇自然就被列入要除杀的对象。如何避害?使用雄黄。传蛇最怕雄黄,《抱朴子》称:“昔员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揭趍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蛇去也。”
 
  “五毒”之蝎,其“毒在尾”
  《蝎蛇吟》:“蛇蝎虽不同,其毒固无异”
  蝎子是何物?隋代刘焯《毛诗义疏》认为是一种古称“虿(chài)”的毒虫:“虿,一名杜伯。河内谓之蚊,幽州谓之蝎。”看来,蝎子是北京一带先叫出来的。
  蝎这类毒虫尾部带毒刺,古称“虿芒”,《本草纲目·虫部》“蝎”条引古人言:“蜂、虿垂芒,其毒在尾。”虿毒与蛇毒一样可怕,被刺中可致命。

  因为蝎毒很可怕,传商代末君纣王的宠妃妲己发明一种叫“虿盆”的酷刑,就是将人放进有蛇蝎的坑中受刑,故妲己这类女人也被称为“蛇蝎美人”。
  历史上还有以蜇人取乐的记载,据《北史·高绰传》,昏淫的齐后主高纬有一次问同父异母的南阳王高绰,在地方上做什么最快乐。高绰说:“多取蝎,将狙(蛆)混看,极乐。”高纬当夜让人弄来蝎子,放进浴斛里,要人光着身子躺进去,人被蝎子螫得反复号叫,高纬见状大笑不止,还对高绰说:“如此乐事,何不早驰驿奏闻?”
  民间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尤以五月初五最毒。巧合的是,高纬和高绰恰巧都是端午这天出生,这加剧了“毒端午”出恶人的印象,民间除毒蝎风俗日盛。
 
  “五毒”之蜈蚣,毒蛇的天敌
  《抱朴子》:蜈蚣见蛇,“能以气禁之,蛇即死矣”
  蜈蚣古称“蝍蛆”。因为多足,又被称为“百脚”,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说的就是蜈蚣。蜈蚣之毒并没有蛇、蝎可怕,能入选“五毒”或与其“比毒蛇还毒”的说法有关。据《抱朴子·登涉》记载,过去南方人多用蜈蚣来捕蛇:“南人入山,皆以竹管盛活蜈蚣,蜈蚣知有蛇之地,便动作于管中,如此则详视草中,必见蛇也。”山里多大蛇,蜈蚣“能以气禁之,蛇即死矣”。
  因为蜈蚣能降蛇,民间还有用蜈蚣防身的。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卷三里有一段描写:“岭南多大蛇,长数十丈,专要害人。那边地方里居民,家家蓄养蜈蚣,有长尺余者,多放在枕畔或枕中。若有蛇至,蜈蚣便喷喷作声。放它出来,它鞠起腰,首尾着力,一跳有一丈来高,便搭住在大蛇七寸内,用那铁钩也似一对钳来钳住了,吸它精血,至死方休。”
 
  五毒“之壁虎,比虎还狠毒
  《淮南万毕术》:“守宫途齐,妇人无子”
  壁虎长得特别,汉武帝时诏拜为郎的东方朔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本草纲目》将壁虎与“蛇”一起分在“鳞部”。

  古人为何认为壁虎狠毒?或与其能令女子绝育之传说有关。《淮南万毕术》记载有“守宫涂脐绝育法”:“守宫途(涂)齐(脐),妇人无子。取守宫一枚置瓮中,及蛇衣,以新布密裹之,悬于阴处。百日,治守宫、蛇衣,分等以唾和之,途妇人齐,磨令温,即无子矣。”虎毒不食子,守宫能令人无子,不可谓不毒。
 
  “五毒”之蛤蟆,其毒在分泌物
  《淮南子》:“蟾诸,月中虾蟆,食月”
  “五毒”中的蛇、蝎、蜈蚣、壁虎都是公认的,只有“第五毒”说法不一,有的地方认为是“蛤蟆”,有的称是“蜘蛛”。与其他“四毒”不同,蛤蟆和蜘蛛还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吉祥之物,为什么又成了“五毒”之一?这与其自身的分泌物确实含毒有关,但与古人早期错误认知也有关。
  以蛤蟆来说,早期古人认为蛤蟆并不是好东西,与蜈蚣、蛇是一伙的。《淮南子》称:“月照天下,而蚀于蟾诸;腾蛇游雾,而殆于蝍蛆。蟾诸,月中虾蟆,食月,故曰食于蟾诸。”蟾诸即蛤蟆,蝍蛆是蜈蚣,秦汉时人们认为月食是因蛤蟆作怪,把月亮吃了,并将这种现象与蛇遇到蜈蚣就危险一说相提并论,自然蛤蟆就不是善物了。
  

 
  民间将蜘蛛当成“五毒”也是这个原因,传蜘蛛会伤人,甚至食人。《本草纲目·虫部》“蜘蛛”条引宋朝药物学家寇宗奭语称:“蜘蛛品多,皆有毒……遗尿着人,令人生疮癣。”蜘蛛毒人的记载颇多。
  “五毒”虽毒性极强,但均怕雄黄酒,所以过去端午节“男女皆饮雄黄酒”以避五毒。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即称:“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余酒染额胸手足心,无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https://www.sxdt.com.cn/show-12-16249-1.html

哆哒一下您儿此刻滴心情:

栏目推荐

刚刚,《哪吒2》冲进全球票房前10!破120.51亿超过《狮子王》!

刚刚,《哪吒2》冲进全球票房前10!破120.51亿超...

2月17日,据灯塔专业版数据,《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已超过票房120 51亿的《狮子王》,冲进全球影史票房前10!更多

2025-02-17 16:55:26
大同:3天累计32762人 同比增长12.55%

大同:3天累计32762人 同比增长12.55%

大同:3天累计32762人 同比增长12 55%!春节假期 云冈石窟景区非遗游持续火出圈随着首个非遗版春节的到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再次成为各旅游预订平台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携程平台发布...更多

2025-02-17 16:34:23
云冈石窟|第1、2窟暂停开放公告

云冈石窟|第1、2窟暂停开放公告

云冈研究院拟开展第1、2窟洞窟考古调查工作。为保证游客与文物安全,经研究决定,于2月11日起对第1、2窟采取临时封闭措施,待工作完成后恢复开放。更多

2025-02-17 16:33:34
大同老字号,新增6家!

大同老字号,新增6家!

经企业申报、商务部门初审、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第二批“大同老字号”认定出炉,我市6家企业的字号(商标)榜上有名。更多

2025-02-17 16:31:21

“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在深圳...

2024年12月14日—2025年3月23日,由大同市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洛阳博物馆、呼伦贝尔博物院、深圳市南山博物馆联合策划的“...更多

2024-12-21 08:41:10

重启!云冈石窟第6窟和第12窟重新对外开放!

从云冈研究院传来消息,云冈石窟第6窟、第12窟在经过精心维护和修缮后,于12月16日重新对外开放。更多

2024-12-21 08:31:42

购在大同!让游客把大同美好记忆带回家

漫步大同古城,古老的街巷展现出现代生活与历史文韵碰撞出的新火花,让游客欣然感受老街的潮流新玩法。陈醋店的招牌产品是老...更多

2024-12-05 10:54:49

活动预告 | 致敬一座城——回望百年 光影留存...

此次阅读分享活动,刘晋川老师将根据时间脉络,以大同城墙老照片为切入点,讲述近百年来大同城墙的沧桑巨变,通过其拍摄的影...更多

2024-12-05 10:48:23

从大同古城到中国院子:一座城的“活化之路”

  (该图片来源:网络)    芒种时节,年逾七旬的上海人老陈和三五好友在其四合院中央以茶会友,体味古人的闲情雅致。这...更多

2024-06-25 11:16:21

“古都文化行 书香润万家”赠书活动暨大同市作...

5月30日,大同市作家协会、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编委会、灵丘县文联、灵丘县作家协会组织作家会员赴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灵丘博...更多

2024-06-02 18: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