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科学家高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10-07 07:23:10  来源:天府早报  编辑:同小新  关注热度:

华人科学家高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北京时间10月6日下午5点45分许,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华人科学家高锟、拥有美国和加拿大双重国籍的威拉德·博伊尔和美国人乔治·史密斯3人共同获得这一荣耀。高锟获奖,是因为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1933年生于中国上海的高锟有“光纤之父”之称,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早在1966年,高锟就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波导用于通讯的理论……

华人科学家高锟

为当今互联网发展铺平道路

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478万元人民币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贡诺·厄奎斯特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478万元人民币);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将分享今年物理学奖另一半奖金。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约瑟夫·努德格伦用一根光纤电缆形象地解释了高锟的重要成就:早在1966年,高锟就取得了光纤物理学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计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导纤维中进行远距离传输,这项成果最终促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而正是光纤通信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博伊尔和史密斯

共同发明CCD图像传感器

使摄影技术彻底革新,推动医学和天文学发展,在疾病诊断、人体透视等领域用途广泛

另一位评委英厄马尔·伦德斯特勒默手持一部数码照相机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另两位科学家的成就。他说,博伊尔和史密斯1969年共同发明了CCD图像传感器。这个传感器好似数码照相机的电子眼,通过用电子捕获光线来替代以往的胶片成像,摄影技术由此得到彻底革新。

此外,这一发明也推动了医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在疾病诊断、人体透视及显微外科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用途。

在记者招待会上,厄奎斯特还拨通了博伊尔的电话向他表示祝贺。85岁高龄的博伊尔表示,能够成为今年的获奖者他非常激动,自己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得诺贝尔奖。

人物揭秘>>>

“光纤之父”美誉遍世界

在互联网中畅游、欣赏高清晰电视转播节目、与千里之外的友人通话,又或者躺在病床上接受胃镜检查,这些事情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但人们可曾想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英籍华裔科学家高锟发明的“光导纤维”,即“光纤”。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高锟,用他的发明为人类连通了信息时代。

人们很早就知道,光能够沿着容器中放出的曲线水流传输,也能够在弯曲的玻璃棒中前进。这并非是光直线传输的特性发生了改变,而是因为光的全反射作用。

进入19世纪以来,人类陆续发明了电报、电话等,长距离的信息交换成为可能。

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

简单地说,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这一设想提出之后,有人称之为匪夷所思,也有人对此大加褒扬。

争论中,高锟的设想变成现实。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

对话高锟>>>

“传记第一章就写太太”

前段时间,高锟正忙于写自己的传记。在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时告诉记者:“我的传记第一个章节就是写我和太太结婚的情形,你可以猜想这是为什么。但是我不知道应不应该出版。”

“现在您经常谈及新时代中新生活的新工具,您预计在多长的时间内,光纤会被另一种新工具取代?”

“我相信在一千年内也不会。”绝少以高姿态说话的高锟,这次的回答却充满信心,但旋即又加了一句:“你最好也不要太相信我,正如以往我也不相信专家。”说罢,他兀自笑起来,笑声中荡漾着自信和追求。

喜欢化学自制炸弹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上海,住在法租界。

高的父亲是律师,家境还算富裕,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而三楼就成了高锟童年的实验室。起初,他对化学最有兴趣,尝试自制炸弹。用红磷粉和氯酸钾混和,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途人。

不过,高锟最终没有醉心于化学,而倾心于物理。1966年高锟发表了利用极高纯度的玻璃作为媒介,传送光波,作为通讯之用的基础理论。

亲近家人宁当“阿四”

光纤,是高锟人生中最大的成就,亦是改变了他一生的一项实验;而另一项萦绕他一生的实验则是甜蜜的爱情。一提及太太黄美芳,高锟更掩不住满脸的幸福和满足。只要一有机会,高锟就对太太赞不绝口。“你看我每次讲座的电脑程序及幻灯片都是我太太帮我准备和设计好的;对我的演讲很有帮助。”

“听说您在研究光纤的过程中,什么实验都难不倒您,而面对爱情的考验却连半年的时间也熬不过去?”

“噢,都是我和太太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我太太要给我一个考验:叫我半年内不要去找她,如果半年之内大家都很挂念对方,那就是当真的。我就不肯答应,说如果现在大家都没有信心,那半年后也不会有信心。”高锟边说边笑,在灿烂笑容的背后是对太太情深不渝的爱恋。

高锟夫妇现有一子一女,如今都在美国硅谷生活和工作,夫妇两人每年都会抽空到美国探望他们。“我很爱他们,但又很少时间陪他们,所以相聚的时间总会主动当‘阿四’,目的只有一个:为家人做一顿丰富的晚餐。”面对亲眷和爱人,再伟大的科学家也会放下自己的身份,更何况是一向平易近人的高锟教授呢?

高锟 1933年在上海出生。

1949年随家前往香港。

195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电机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获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

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

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香港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

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新闻链接>>>

获诺贝尔奖的8位华人科学家

1957年 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 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 李远哲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 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8年 美籍华人科学家钱永健获诺贝尔化学奖。

2009年 英国华人科学家高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综合新华社、中国日报等)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https://www.sxdt.com.cn/show-10-15333-1.html

哆哒一下您儿此刻滴心情:

栏目推荐

大同市清明祭扫倡议书

大同市清明祭扫倡议书 ...

大同市清明祭扫倡议书春风送暖,清明将至。在这个慎终追远、缅怀先祖的时节,为弘扬优良传统、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文明新风、倡导移风易俗,大同市民政局发出倡议:安全稳妥祭祀倡导无明火祭...更多

2025-04-02 17:51:00
刚刚,《哪吒2》冲进全球票房前10!破120.51亿超过《狮子王》!

刚刚,《哪吒2》冲进全球票房前10!破120.51亿超...

2月17日,据灯塔专业版数据,《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已超过票房120 51亿的《狮子王》,冲进全球影史票房前10!更多

2025-02-17 16:55:26
大同:3天累计32762人 同比增长12.55%

大同:3天累计32762人 同比增长12.55%

大同:3天累计32762人 同比增长12 55%!春节假期 云冈石窟景区非遗游持续火出圈随着首个非遗版春节的到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再次成为各旅游预订平台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携程平台发布...更多

2025-02-17 16:34:23
云冈石窟|第1、2窟暂停开放公告

云冈石窟|第1、2窟暂停开放公告

云冈研究院拟开展第1、2窟洞窟考古调查工作。为保证游客与文物安全,经研究决定,于2月11日起对第1、2窟采取临时封闭措施,待工作完成后恢复开放。更多

2025-02-17 16:33:34

大同老字号,新增6家!

经企业申报、商务部门初审、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第二批“大同老字号”认定出炉,我市6家企业的字号(商标)榜上有名。更多

2025-02-17 16:31:21

“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在深圳...

2024年12月14日—2025年3月23日,由大同市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洛阳博物馆、呼伦贝尔博物院、深圳市南山博物馆联合策划的“...更多

2024-12-21 08:41:10

重启!云冈石窟第6窟和第12窟重新对外开放!

从云冈研究院传来消息,云冈石窟第6窟、第12窟在经过精心维护和修缮后,于12月16日重新对外开放。更多

2024-12-21 08:31:42

购在大同!让游客把大同美好记忆带回家

漫步大同古城,古老的街巷展现出现代生活与历史文韵碰撞出的新火花,让游客欣然感受老街的潮流新玩法。陈醋店的招牌产品是老...更多

2024-12-05 10:54:49

活动预告 | 致敬一座城——回望百年 光影留存...

此次阅读分享活动,刘晋川老师将根据时间脉络,以大同城墙老照片为切入点,讲述近百年来大同城墙的沧桑巨变,通过其拍摄的影...更多

2024-12-05 10:48:23

从大同古城到中国院子:一座城的“活化之路”

  (该图片来源:网络)    芒种时节,年逾七旬的上海人老陈和三五好友在其四合院中央以茶会友,体味古人的闲情雅致。这...更多

2024-06-25 11: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