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死因新说:史学界称其死于砒霜中毒

 2008-11-11 22:59:19  来源:SMG《深度105》  编辑:同小新  关注热度:

光绪死因新说:史学界称其死于砒霜中毒
光绪

  SMG《深度105》2008年11月9日播出:说旧闻——光绪死因新说,以下为节目内容。

  【演播室1】往事调查,旧闻新说。100年前的11月14日,晚清光绪帝英年早逝,年仅38岁。他的确切死亡原因,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桩悬案,而史学界的主流说法始终是因病死亡。但是今天,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带来了突破性的发现。就在一个星期前,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了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会,会上公布,光绪死于急性砒霜中毒,也就是说,光绪皇帝是被谋杀的。那么,他又是被谁谋害的呢?

  【字幕】2008年 河北 清西陵

  【解说】11月6日,记者来到了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下的清西陵。

  【现场实况】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主任

  大意:这就是埋葬光绪的崇陵,现在他的棺木都已经被封存起来,无法打开了。

  【解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是参与这次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的部门之一,2003年,为了验证光绪帝的死因,他们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部门,组成了"清光绪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从这里开始了长达5年的法医学检测。

  【同期声】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主任

  大致意思:由于崇陵1980年已经封闭,不能开棺检验,研究人员只能用库房里存放的光绪的头发、衣服和遗骨做检验。

  【解说】在此之前,这位晚清皇帝的死亡原因已经困扰了史学界100年之久,而学界的许多观点认为,光绪是自然死亡。

  【同期声】沈渭滨 国家清史编纂工程 光绪朝主持人

  从光绪死以后,社会上立即对这个问题有反应。后来学术界对光绪之死也一直在进行讨论,大体上来说一种是被害死的,一种是光绪自然死亡的。

  【解说】沈渭滨,国家清史编纂工程光绪朝主持人。据沈渭滨介绍,认为光绪自然死亡的依据主要是官方的档案。

  【同期声】沈渭滨 国家清史编纂工程 光绪朝主持人

  因为这种自然死亡说不是根据笔记,野史,而是根据正儿八经的脉案、病案来分析的。

  【解说】根据所保存的光绪病情档案记载,十月十九日,也就是光绪去世前两天,他开始出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全身乏力的症状,御医们"甚感棘手"。而到了二十日当晚,光绪开始进入弥留状态,神志昏迷。根据这份病案,在光绪帝去世前的一个月间,他的病情确实处于逐渐恶化的过程中,并没有突然暴死的迹象。而光绪自幼体弱多病的身体状况,也为自然死亡的说法提供了依据,这位皇帝长期遗精、耳鸣,腰腿肩背经常感觉酸沉,稍遇风寒必定头疼。

  【同期声】沈渭滨 国家清史编纂工程 光绪朝主持人

  光绪帝生了什么病呢?神经官能症、关节炎、骨髓炎,还有胃病,特别是心血管病,各种病他都有。

  【解说】1980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清理并重新封闭崇陵时,曾对光绪的遗骨做过简单检测。当时没有先进的检测仪器,并没有发现尸体有刃器外伤的痕迹,也没有中毒表现,这也支持了自然死亡的说法。但是,20多年后,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发起的检测,却有了相反的发现。科学家们利用"中子活化"装置,对光绪头发进行分段检测后发现,光绪头发截段中砷含量远高于当代人,分别是同时期隆裕皇后的261倍和清代草料官的132倍,确属中毒。

  【同期声】 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主任 经过进一步检验对比,光绪的头发上最高含砷量,是一般慢性砷中毒患者最高含量的66倍,且砷分布曲线与与慢性中毒者迥异。我们可以确定光绪肯定不是慢性砷化物中毒,而是急性的。

  【解说】进一步的模拟试验表明,光绪头发、衣物上的砷化物由砒霜生成。也就是说,光绪死前摄入的是砒霜。

  【同期声】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主任 仅光绪头发残渣和一件衣物及残渣中的砒霜含量就高达约201.5毫克,而正常人口服砒霜60-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我们排除了外部环境污染因素后,确定砒霜是光绪死时就带进棺木里的。

  【解说】光绪死于急性砒霜中毒,也就等于说,他很可能是被一次性谋害的。但是,从光绪的病情档案来看,自然死亡的推断也是顺理成章的,那为什么会产生如此明显的矛盾呢?参与光绪死因研究的王汝沦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同期声】王汝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现在的病案与谋杀说矛盾,但是官方病案,不排除篡改的可能性。

  【解说】事实上,曾任清宫御医的屈贵庭,也提供过与光绪病案不同的说法。他曾在民国时期的杂志《逸经》第29期上发表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这位御医认为,光绪是被人谋害致死的。一百年来,围绕光绪被谋害的诸多猜测,大多离不开一个嫌疑对象,她就是皇太后慈禧。

  【实况】《走向共和》42集

  皇上驾崩了,皇上驾崩了。。。

  【解说】公元1908年11月14日傍晚,38岁的光绪皇帝,躺在冰凉寂静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离开了人世。第二天下午,操纵晚清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死在紫禁城的仪鸾殿内,终年74岁。正当壮年的光绪皇帝和年迈的慈禧在不到24小时之内相继去世,难道真的就是巧合吗?

  【同期声】谢俊美 华东师范大学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

  主谋应当是慈禧太后,没有她,一般人没有这个胆量。因为慈禧太后不死的话,没有人敢做这个决定。

  【解说】谢俊美,华东师范大学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晚清史研究。他认为,一旦谋害说成立,最可能的主谋就是慈禧。

  【同期声】谢俊美 华东师范大学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

  光绪皇帝是慈禧太后的内侄。同治皇帝去世的时候,慈禧太后立他为皇帝,目的就是要继续垂帘听政。

  【解说】纵观光绪34年的帝王生涯,可以说一直处于慈禧的阴影之下。从4岁即位起,他就被慈禧牢牢抓在手里。

  【同期声】沈渭滨 国家清史编纂工程 光绪朝主持人

  在慈禧严厉的管教下,他的性格不像后来所说的坚定坚强,很坚毅,不是这样的,他的性格是非常脆弱的,甚至说是懦弱的。

  【解说】按照清王朝祖上留下的规矩,光绪帝16岁亲政,但事实上,宣布撤帘归政的慈禧依然掌握着大权。光绪的一位皇后、两个妃子都是慈禧做主选的,皇后不是别人,正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隆裕。

  【同期声】谢俊美 清史专家

  西太后为什么让隆裕去做皇后,实际上是为了控制光绪皇帝,实际上西太后为了自己掌权,各方面都设计好,最后把光绪变成一个傀儡,但是光绪皇帝本人又不愿做傀儡,这就是合不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https://www.sxdt.com.cn/show-10-10213-1.html

哆哒一下您儿此刻滴心情:

栏目推荐

从大同古城到中国院子:一座城的“活化之路”

从大同古城到中国院子:一座城的“活化之路”

  (该图片来源:网络)    芒种时节,年逾七旬的上海人老陈和三五好友在其四合院中央以茶会友,体味古人的闲情雅致。这是他在大同居住的第三个年头,宜居的气候和厚重的文化,让他决定...更多

2024-06-25 11:16:21
“古都文化行 书香润万家”赠书活动暨大同市作协创作基地挂牌仪式在灵丘举行

“古都文化行 书香润万家”赠书活动暨大同市作...

5月30日,大同市作家协会、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编委会、灵丘县文联、灵丘县作家协会组织作家会员赴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灵丘博物馆、黑龙河村民俗博物馆、北洋小学、水乡小院文学艺术创作基地...更多

2024-06-02 18:04:50
活动预告 ▎“4•23世界读书日”诵读展演活动

活动预告 ▎“4•23世界读书日”诵读展演活动

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广大市民读者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素养,推进书香大同的建设,打造文化大同、文明大同、微笑大同新名片,特举办浸润书香 ...更多

2024-04-22 19:05:52
大同的九龙奋月铜火锅曾经为国礼,你造吗?

大同的九龙奋月铜火锅曾经为国礼,你造吗?

  九条飞龙栩栩如生在一片金色的云光里盘旋,祥云环绕在周身上下,龙首昂扬抬头望月,龙身摆动连续相随,此情此景,让人不由惊叹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    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些巧夺天...更多

2016-07-04 09:56:00

大同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文旅融合精品项目

非遗手工、汉服租赁、个人艺术、木制马车……走进大同古城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一个个富有历史气息的文化符号扑面而来。更多

2024-04-11 11:08:39

大同云冈国际机场,正式获批!

大同云冈国际机场,正式获批! 更多

2024-03-07 23:24:11

杨俊芳 | 《夜幕将至》:纠结的乡愁与现代文明...

在第6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包揽“费穆荣誉最佳影片”“迷影选择荣誉”“桐叶荣誉”三项殊荣的电影《夜幕将至》已定档于1月12日...更多

2024-01-05 11:58:58

文化大同的美丽图景—《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

《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堪称是现象级的,媒体将其称为“大同文化宝典”;文史学者要进认为,《古都·大同文化...更多

2024-01-05 11:56:16

《古都·大同文化 系列丛书》正式发布

历史的回响,千年的印记。17日上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大同知名文化人士崔银主编的《古都·大同文化 系列丛书》首...更多

2023-12-19 20:37:18

活动预告丨12月2日平城讲坛:《梦里穿行 情铸诗...

讲座主题《梦里穿行 情铸诗心》一个梦境,点燃了诗的灵魂。心的悸动,跳跃成《溪月清吟》,情的驿动,凝固在字里行间。真诚...更多

2023-11-30 17: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