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 载 【十六】
拓跋猗卢 [2]
我很不喜欢打仗,也不喜欢讲打仗的故事。
但是对于拓跋鲜卑来说,不打仗似乎就没有什么事可做。不打仗就没有牧场,没有牛羊和人马;不打仗,就会被别人打。
所以拓跋鲜卑建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反复打打打的历史。向西向北打,可以稳定大后方;向南用兵,则是自拓跋猗㐌以来的战略选择。这也是沙漠汗的遗志,向南,向南,将拓跋氏的洪荒之力泻入泱泱中原。彼繁华,彼腐朽,彼的大旗可做虎皮,彼可取而代之……
拓跋猗卢刚刚统一三部,向南用兵的机会就又来了。
给他伸出盈盈素手的,是晋朝大诗人刘琨。
1
公元310年。某夜。大诗人刘琨坐在晋阳城(太原)的将军府里,难以入睡。
烛影摇曳中,诗人遍览前生,叹息不已:我本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与刘备同祖,工辞赋,游太学,封尚书郎,曾与祖逖一起闻鸡起舞,志在天下。四年前,受命并州刺史,历尽艰险才抵达晋阳。那年数万匈奴兵围困,幸好吹得一手好胡笳,吓退强敌(“胡笳退敌”的故事请自行百度)。但如今,仍独守孤城,枕戈待旦……
好的,就此打住,说几句人话。这“并州刺史”到底是个什么官,让刘琨如此头疼?
大家记得,上一个并州刺史司马腾,就曾被匈奴人打得东躲西藏吧?刘琨比他更惨。
“八王之乱”后,西晋并州已被五胡诸部的势力割据,大部分地盘属于刘渊建立的“汉”(又称前赵)。朝廷又不给兵马,他好不容易招募了一千多人,历时半年,冲破匈奴的重重障碍抵达晋阳,却发现晋阳也是一座空城。
见过从包围圈里往出跑的,没见过一门心思往包围圈里钻的。诗人刘琨让咱们长了见识。
说笑归说笑,刘琨正是因为这股傻劲,赢得了后世的尊重。
独守晋阳第三年,曾一度臣服晋朝的白部大人叛晋,率部进入西河郡,铁弗部刘虎响应,进攻新兴(忻州)、雁门二郡。当是时,南有匈奴、白部,北有铁弗作乱,刘琨被夹在中间,成了三明治。
这个时候,不管是吹胡笳还是写诗,貌似都没有什么用处了。
怎么办?只能找个能打仗的小伙伴。既然幽州刺史王浚能和段部鲜卑结盟,那我就不能和雁门关外的拓跋鲜卑结盟么?以夷制夷,毕竟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刘琨放下自己大诗人的架子,派儿子刘遵跨过雁门关北上,恳求拓跋猗卢相助。
猗卢:帐下何人?
刘遵:猗卢伯父(按晋北话应该叫大爷),侄儿刘遵给您请安啦。
猗卢:哪里来的侄儿?
刘遵:我父刘琨说,愿与您结为兄弟。这是些金银玉器,不成敬意。还有,小侄愿留下,陪侍伯父左右。
猗卢:直截了当说吧,需要我帮什么忙?
刘遵:打……
就这样,拓跋猗卢和刘琨相隔五百多里结为异性“兄弟”。也不用烧香磕头,相互给好处便是。刘遵留下当人质,猗卢马上派兵,再次并发雁门。
2
刘琨送来的橄榄枝,让拓跋猗卢的主角光芒再次暴涨。
猗卢派侄儿拓跋郁律(拓跋弗之子)率骑兵二万,一路杀过雁门,直冲西河郡,大破白部。这个白部可真是记吃不记打,力微那会儿被打一次,到力微的孙子,又被揍一通。接着,猗卢又回师北上,灭了刘虎的营地。这一战非常残酷,拓跋郁律将刘虎的大部分人马屠戮,刘虎只带了些残兵向西渡过黄河逃窜。
危机解除,刘琨上表请求封赏,晋怀帝司马炽升任拓跋猗卢为大单于,封“代公”。这就是拓跋氏后来建立“代国”的前奏。
说起“代”这个地名,很有趣。从战国时就有一个“代”,在河北蔚县一带,先称代国,后为代郡。后来拓跋氏建了个代国,治所在平城
大同(其实就是猗卢搞的)。再后来隋朝时候,在雁门关东置了个“代州”,也就是今天的代县。
拓跋猗卢受封的这个“代”,是河北的代郡。
这是三国时候的地图,从中能看出代郡和拓跋鲜卑的大致位置
古时封王封公,受封的这个地方叫“食邑”,是免费给饭吃的地方。猗卢的食邑在代郡,这个事情就有些微妙了。当年,拓跋氏最东的势力也刚刚抵达河北蔚县边界。后来到拓跋禄官时,因禄官暗弱,这一带已被遗弃。现在拓跋猗卢受封“代公”,这代郡会有免费的饭吃吗?
答案是:不会。
猗卢派兵东进,要去代郡收点粮米过年,引起幽州刺史王浚的不满。王浚想,这代郡归我幽州管,你刘琨和拓跋猗卢是来跟我抢地盘吗?于是,二话不说就开打。结果,王浚被打败了。
猗卢虽胜,但代郡地方毕竟纠缠不清,也非战略要地。于是回师,就吃饭问题找刘琨找说法。(其实,这只是一个借口)
猗卢:刘琨兄弟,你给我请的封地,离我的大本营太远了,说是我的食邑,但人家王浚也要吃饭呢。
刘琨:昂……
猗卢:兄弟,那地方离你太远,咱哥俩有点啥事也不方便帮忙。要是刘渊、石勒什么的,哪天看你不顺眼又打过来,你怎么办?
刘琨:昂……也是啊。
猗卢:不如这样,你把雁门关以北的地盘都交给我驻扎,将来你有啥事,老哥分分钟就来。
刘琨:好。
就这样,自拓跋猗㐌以来经营雁北一十五年,陉北(雁门关以北)之地终于尽归拓跋。
3
猗卢跟刘琨要的,是马邑(朔县境)、阴馆(朔县东南及山阴大部地)、楼烦(宁武附近)、繁峙(浑源西坊城)、崞(浑源麻庄)五县的地盘。
那么大一片地方,刘琨为什么答应得那么爽快?
因为那一块地方他本来就管不着啊。
汉末西晋的时候,北部边疆的州郡本来就虚有其名。比方说,当年汉朝在草原上置了云中、定襄等郡,后来天下大乱,被游牧民族骚扰得不行,到曹操时,迁四郡人马到今忻州地区,改为云中县、定襄县等,设置新兴郡统一管理。
这马邑、阴馆、楼烦、繁峙、崞五县,均为秦汉时所置,原归属“雁门郡”。但到西晋时,雁门郡已名存实亡,北边这些所谓的县无人管理,实质上只有拓跋氏和杂胡势力出入其中,西晋政府根本无力染指。
既然本来已经管不着,刘琨当然乐得做一个顺水人情。他跟拓跋猗卢商量,将以上五县的人民迁入关内,空出地方来让拓跋部人马居住。
这就是晋北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移民工程——五县徙民。
4
五县徙民,对后来晋北朔县、山阴、宁武、繁峙、原平等县居民的血缘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约有五个县的居民迁移到了雁门关以南,分别是马邑(朔县境)、阴馆(朔县东南及山阴大部地)、楼烦(宁武附近)、繁峙(浑源西坊城)、崞(浑源麻庄)五县。
从中可看出崞县(原平)和繁峙古今地理位置的不同
这次迁移,是“连城带民”内迁。也就是内迁后以一城为核心聚居,还保留原来的名字。繁峙和崞县(原平)的县名就一直保留下来。楼烦迁至今原平崞阳镇东。
五县内迁之后,拓跋猗卢从草原迁来十万户部民,用以充实这块土地。
这个事情,意义也十分重大。因为自己的部民迁徙到雁北,行军打仗统一号令,这一带才算真正占有。拓跋氏得了雁门关以北的地盘之后,终于可以虎踞晋北,以雁门为出口长驱中原。
而平城(大同),也将作为总司令部,正式走上拓跋的历史舞台。
这事儿,也得拓跋猗卢来干。
5
前面有些地方,口气有些调皮。
事实上,刘琨与猗卢在三晋大地的相遇相识,是拓跋氏历史上诗意的一笔。《魏书》上谈到拓跋猗卢对刘琨的评价——“忠义”,说明二人还是颇有惺惺相惜之情的。
在那个颠簸、杀戮的年代,因为诗人刘琨的介入,多少让拓跋氏扩张的征程带了些书卷气。刘琨也是个音乐家,他跟猗卢 “义结金兰”,自然少不了将汉人的礼乐文化传输给拓跋氏。从猗㐌到猗卢几次助晋,汉人的“金龟箫鼓”乃至“音伎”、“乐物”辗转传入北地,他们开始似是而非地学习汉人的礼乐。到猗卢时代,拓跋氏初步有了自己的鼓吹仪仗制度。
卫操给拓跋氏送来了“华夏正统”。而大诗人刘琨给拓跋氏送来的,是音乐和土地。弯弓射雕的拓跋,和吟诗作画的中原士子,终将在长城沿线,孕育出剑气、箫鼓、悲歌交织的笑傲江湖之曲。
从“大单于”到“代公”,西晋给的封号,也间接说明了拓跋氏在中原朝廷眼中形象的转变。
刘琨是大略之才,只可惜生于西晋日暮,北方乱局,靠一己之力毕竟难以撑持。半生奋武,也总难免穷途末路。
拓跋猗卢和刘琨的故事还将在下一章继续,但不妨在这一章的结尾,站在刘琨的立场上,让他先吟一首《扶风歌》: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
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
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
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
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
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旋。
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
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
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
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
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
君子道微矣,夫子固有穷。
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
出处:拓跋氏
作 者:石囡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拓跋,上马》连载(16)||诗人刘琨与拓跋猗卢:剑气、箫鼓和悲歌https://www.sxdt.com.cn/content-42-168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