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上马》连载(4)|| 匈奴,拓跋氏的第一个老师

 2018-06-06 09:25:51  来源:拓跋氏  编辑:大宝  关注热度:

  欢迎分享批评。图片转自网络。


  第一章  从逐鹿到逐草[一]     匈奴,拓跋氏的第一个老师
  本来想,故事的第一章就该讲拓跋部第一位大英雄拓跋力微。
  可是,拓跋力微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救兵,他也有祖宗。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从头讲起。
  但是,有点难。拓跋氏从鲜卑山南迁呼伦湖,不但史料有限,考古证据凌乱,而且史学界众说纷纭,一片乱麻。不得已,在下只好删繁就简,走走流水账。
 
  1
  起初,有个山洞。
  这个山洞里住着一群人类。
  一个声音说:要有肉!于是他们便打猎。
  白天,他们拿着骨箭和石器四处猎鹿、猎獐、猎狍,晚上,便回到住处就着篝火烤獐腿,唱山歌。打猎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于是,他们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史学家一般认为,这伙人其实就是被匈奴击败退守鲜卑山的东胡。但是,这伙人从未想过“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何处去?”这样高深的哲学问题。
  这个山洞,就是嘎仙洞。这个山洞所在的山,叫大鲜卑山。于是,他们称自己为鲜卑人。这伙鲜卑人,就是拓跋的祖宗。
  拓跋鲜卑喜欢山洞。早先的人类都喜欢山洞(原因不必解释),比如山顶洞人,住在周口店的山顶洞里;西班牙早期居民,住在阿尔塔米拉洞里;高卢人的祖先,住在拉斯科洞里。这个嘎仙洞呢,比以上洞窟都要宽敞,“主厅”能容纳一千多人。
  这就决定了,嘎仙洞除了用来住宿,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祭祀,也就是开人民代表大会。此外,还可以开联欢会。
  这也决定了,拓跋鲜卑为什么有那么严重的“恋石情结”,也就是石室崇拜。
  这也就决定了,为什么拓跋们后来要开凿云冈石窟,除了把自己的帝王放进去,还要把那么多伎乐天和乐器放进去。联欢会嘛,拓跋氏喜欢联欢,世界人民大联欢。


 
  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往西北行约10公里,就是闻名遐迩的鲜卑人遗址“嘎仙洞”。“嘎”是鄂伦春语,“嘎仙洞”意为“猎仙之洞”。1980年7月30日,呼伦贝尔文物管理局的米文平在这个人迹罕至的石洞中发现了北魏石刻。
 
  2
  他们在这里住了大约两千年。
  《魏书·序记》上说,“积六十七世”,大约就是两千年。
  这两千年里,勤劳勇敢的他们表现出非凡的繁殖力,人口爆炸啦。《魏书》上是这么说的:“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此时,大约是汉武帝时。
  统国三十六,就是36个部落;大姓九十九,就是99个氏族。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反正是,地方不够住啦,食物不够吃啦。又赶上地球周期性的寒冷期,简直是末日将临。
  历史告诉我们,每当人类遇到紧要关头,必有圣人出现。拓跋鲜卑出现的第一个圣人,叫“推寅”。这是拓跋家族中出现的第一个推寅。推寅的意思,有点像是先知。
  推寅说:要南迁。于是率部南迁。
  这次南迁时间不会很短,旅程也比较艰难。鲜卑人本是居住于大兴安岭北部,而南迁的路线也分为两路,一路沿着大兴安岭东侧行进,一路翻过高山后,沿着西侧向西南而行。最后,拓拔鲜卑抵达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呼伦湖和根河一带。


 
  必须说明的是,大兴安岭的鲜卑山,居住的绝不仅仅只是拓跋部。而率众南迁,拓跋部又是最晚的。也就是说,在此前,已经有很多鲜卑人拖家带口逃离寒冷的深林,抵达草原和辽东。这个时间段,有人说,大约持续了200年。这200年间,鲜卑人已经叱咤蒙古草原,并出了个鼎鼎有名的大英雄,叫檀石槐。只不过,这个檀石槐并不属于拓跋一族。这是闲话不表。
 
  3
  在第一推寅的率领下,拓跋鲜卑南(西南)迁至呼伦湖畔。
  与寒冷的大兴安岭相比,这里简直就是天堂,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水草丰茂、视野开阔。但是拓跋们不这么想。他们认为,此地到处是沼泽地,“厥土昏冥沮洳”,难以生存。本来想继续南徙,结果首领推寅忽然去世,计划被搁浅。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根河
 
  除了水土不服,他们还遇到了两个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这里很适合放牧,但他们有技术障碍,只会打猎,不会放牧。
  第二个问题是:这里已经有人啦!是北匈奴主力西迁后留下来的牧民。
  别急,事实上是,第二个问题正好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游牧民族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游”。原来不是“有人”吗?但是这个“有人”游来游去,总会空出地方来。游牧民族有个很大的性格就是“抢”,抢是合法的,跟北欧海盗的情况是一样。
  入乡随俗嘛。于是,拓跋同学就这样住下来,很快和匈奴同学“打成一片”。
  抢,跟匈奴人抢地盘,抢牛抢羊抢女人。
  婚,跟匈奴人通婚,抢匈奴的女人,娶匈奴的女人。
  学,跟匈奴人学习牧牛放羊,学习铜器铁器锻造技术,顺便学习匈奴人从汉人手里学会的农业和手工业。骨箭和石器,变成了铁镞、铁刀、铁矛,石头的洞穴变成了帐篷,难以消化的獐肉,变成了牛羊和奶。
  拓跋鲜卑,就此脱胎换骨。这是鲜卑拓跋氏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除了跟匈奴融合之外,还有高车等族。
  更可喜的是,拓跋鲜卑从此时起,被正名“拓跋”。
 
  4
  就这样一直住着多好?可惜,拓跋们不这么想。
  他们在这里只住了二百年左右。似乎是,拓跋们更喜欢石,不喜欢水。
  由此又过了七世,拓跋邻被推举为首领。这个拓跋邻,被部众称为第二“推寅”。又是一个先知角色。
  从拓跋邻开始,直到他的孙子拓跋力微,拓跋氏的“造神时代”来临。
  这不,拓跋邻的时候,就有一个神人忽然出现,对他们说:这地方太偏僻了,不适合兴建城池,你们继续往南迁移吧!
  这神人是谁,迄今一直是一个迷。但我们可以大胆设想,此时正是早期鲜卑檀石槐的大联盟兴盛之时,这个神人应该是檀石槐的使者。因为“兴建城池”这个事情,拓跋们是梦不见的。他们从大森林的石头洞里出来,刚刚学会游牧,怎么能想到建城呢?能想到建城的,一定是跟汉人打交道比较多的。而此时匈奴败退,鲜卑大联盟兴起,跟汉人打交道最多的,当然就是檀石槐啦。
  再加上这檀石槐的使者一定穿着奇装异服,口音杂糅,礼仪也不同于部落传统,认为他是“神人”也就理所当然。
  退一步讲,也有可能是拓跋邻想要南迁,怕部众不服,所以将原来的使者称为“神”。
  在神的指引下,拓跋部众开始了第二次迁徙。这次迁徙,由拓跋邻和他的儿子拓跋诘汾共同率领。迁徙的终点,便是阴山下的“匈奴故地”。那里,才是我们这个故事真正开始的地方。


出处:拓跋氏
作者:石囡

返回新大同,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https://www.sxdt.com.cn/content-42-16161-1.html

哆哒一下您儿此刻滴心情:

栏目推荐

从大同古城到中国院子:一座城的“活化之路”

从大同古城到中国院子:一座城的“活化之路”

  (该图片来源:网络)    芒种时节,年逾七旬的上海人老陈和三五好友在其四合院中央以茶会友,体味古人的闲情雅致。这是他在大同居住的第三个年头,宜居的气候和厚重的文化,让他决定...更多

2024-06-25 11:16:21
“古都文化行 书香润万家”赠书活动暨大同市作协创作基地挂牌仪式在灵丘举行

“古都文化行 书香润万家”赠书活动暨大同市作...

5月30日,大同市作家协会、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编委会、灵丘县文联、灵丘县作家协会组织作家会员赴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灵丘博物馆、黑龙河村民俗博物馆、北洋小学、水乡小院文学艺术创作基地...更多

2024-06-02 18:04:50
活动预告 ▎“4•23世界读书日”诵读展演活动

活动预告 ▎“4•23世界读书日”诵读展演活动

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广大市民读者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素养,推进书香大同的建设,打造文化大同、文明大同、微笑大同新名片,特举办浸润书香 ...更多

2024-04-22 19:05:52
大同的九龙奋月铜火锅曾经为国礼,你造吗?

大同的九龙奋月铜火锅曾经为国礼,你造吗?

  九条飞龙栩栩如生在一片金色的云光里盘旋,祥云环绕在周身上下,龙首昂扬抬头望月,龙身摆动连续相随,此情此景,让人不由惊叹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    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些巧夺天...更多

2016-07-04 09:56:00

大同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文旅融合精品项目

非遗手工、汉服租赁、个人艺术、木制马车……走进大同古城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一个个富有历史气息的文化符号扑面而来。更多

2024-04-11 11:08:39

大同云冈国际机场,正式获批!

大同云冈国际机场,正式获批! 更多

2024-03-07 23:24:11

杨俊芳 | 《夜幕将至》:纠结的乡愁与现代文明...

在第6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包揽“费穆荣誉最佳影片”“迷影选择荣誉”“桐叶荣誉”三项殊荣的电影《夜幕将至》已定档于1月12日...更多

2024-01-05 11:58:58

文化大同的美丽图景—《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

《古都·大同文化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堪称是现象级的,媒体将其称为“大同文化宝典”;文史学者要进认为,《古都·大同文化...更多

2024-01-05 11:56:16

《古都·大同文化 系列丛书》正式发布

历史的回响,千年的印记。17日上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大同知名文化人士崔银主编的《古都·大同文化 系列丛书》首...更多

2023-12-19 20:37:18

活动预告丨12月2日平城讲坛:《梦里穿行 情铸诗...

讲座主题《梦里穿行 情铸诗心》一个梦境,点燃了诗的灵魂。心的悸动,跳跃成《溪月清吟》,情的驿动,凝固在字里行间。真诚...更多

2023-11-30 17:54:20